穿越千年的小男孩教我们如何去爱

2020-03-12 16:47:21 松果小编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感人的电影《人工智能》。影片主要内容是21世纪中期,科技水平相当高,一个机器人小男孩为了回到母亲身边,努力寻找蓝仙女变成真正的小男孩的故事。 影片开头提出要制造一个会爱的机器人。确实,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们的情感是空缺的,生活学习忙碌到让我们逐渐忘记去爱。有一个会爱的机器人来爱我们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正如一个学者提出的质疑“如果机器人无私地给予爱,那我们又是不是该对他负责”。爱是相互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个扎心的问题,孩子上学几乎一天都在学校,回家又深受电子产品诱惑,家长上班,劳累一天,回家也抱着手机,亲子之间的陪伴少得可怜,所以许多孩子在青春期叛逆,经常和家长吵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早年陪伴太少,信任不够,沟通不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能够给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温暖? 影片中女主的儿子Martin身患绝症又奇迹般的好了,本来美好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但是“一山不容二子”,Martin由于嫉妒机器小男孩David,刺激他吃东西,怂恿他剪妈妈的头发,后来又差点因为他而丧命。最终妈妈把机器人小男孩送走了。无论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渴望被爱,甚至“攀比”爱的程度。 小孩子寻求被爱更多的是一种天性。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和他的同事做了著名的“代母实验”。他们让刚出生的恒河猴母子分离,同两只仿真的母猴关在一个大笼子里,其中一只用铁丝编成,另一只是用绒布做成的。铁丝母猴的胸部安装了一个假的乳头,只要一碰就有奶水流出,绒布母猴则没有。实验发现小猴子只有在吃奶的时候在铁丝猴子身上,其他的时候都趴在绒布母猴身上。铁丝母猴为小猴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小猴子只爱绒布母猴给温暖舒适。 实验表明,孩子更多需要的是心理情感上的满足。现在的家长拼了命的挣钱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结果换来孩子一句“你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家长又感觉自己十分委屈,觉得自己不被孩子理解,但是你又何尝不是那个只会提供物质的铁丝妈妈呢?作为孩子,小时候在乎的是陪伴,喜欢的是温暖的穷妈妈。长大些了更看重理解和接纳。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一味的给予。也许,孩子做得不错的时候只是想要称赞,而不是奖励。孩子受委屈时只是需要陪伴安慰,而不是你的建议,更不是“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影片后来David去寻找能把自己变成真正的小男孩的蓝仙女,他遇到了他的小伙伴Joe——机器情人。看到这里十分悲叹,人类已经腐败到制作机器人满足自己的性欲,这是何等的悲哀!但机器情人说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她爱的是你为她做的事”。但是真正的爱是无私的。有的家长在孩子考了好成绩时会说“孩子,你真棒,我好爱你”,但是,这并不会让孩子开心,反而会留下一种印象,爸爸妈妈是因为我学习好才爱我,他们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不要让你的错误表达伤害了孩子。真正的爱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 影片中机器人小男孩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需要什么。 真正的爱是单向的付出,无条件不求回报的给予。 小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无条件的爱他(或她)本身,而不是他做了什么才配得到父母的爱。大孩子则更认为理解和接纳是对他们最好的支持。请正确地去爱自己的孩子,予其所需,胜过金山银山,胜过所谓的经验指导。 影片结局虽遗憾却暖心(拒绝剧透),真正的爱千年不渝。亲爱的你爱对了吗?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