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是一种投射

2020-03-05 22:22:32 松果小编
想想:我们在背后评论某人时,常喜欢用的口头语是什么?他(她)是……的人……你在评论此人时,已经把你对他(她)的认知和感受附加在他(她)身上了。还有诸如“我觉得……”“我认为……”“我猜测……”也是属于一种投射,只是为了强调“非强加”,你用了“我觉得……”“我认为……”“我猜测……”等等这些句式。 心里有爱的人会把爱意当作阳光投射出去;心中温暖的人自然会把暖意传递出去,心内善良的人会把善意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我们感觉到某人正能量满满,其实也就是他的正向投射防御机制所起的作用,然后能被周围的人接受到感受到。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投射这种防御机制,知道投射这种防御机制的人也并不一定能在生活中觉察到。 举个例子。老圣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我而不恼怒。别人的情感受、认知、需要、冲动和愿望放在你身上,而那些并不是当下你的情绪、感受、认知、需要、冲动和愿望,换句话说,别人不了解当下的你,你真的能做到不满不恼怒吗? 如果真的能做到心平气和,那么,能做到不恼怒的人也并非靠个人的修行,而是懂得和觉察。懂得个体在散发敌意时,TA只是心内冲突太多,你恰好戳中了TA冲突的那个点,然后TA会毫不犹豫地投射给你。TA其实不是在跟你过不去,TA只是在跟他自己过不去。觉察到这点,你还会愿意替TA背下这个锅,接过TA的这个茬,和TA争辩?生气恼怒吗? 这样,“人不知而不愠”这种心态就可以真正能达到。老圣人孔子也可以含笑九泉了,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 投射这种防御机制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它出现得如此之早,并在个体一生中各个年龄阶段被广泛地运用。对于这种广泛性,曾奇峰调侃道,没有投射防御机制的人有没有。回答是,没有,TA不是人,是机器。 就像我此时在敲击这些文字,本身也是一种投射,我觉得应当有人需要了解认识一些心理学知识,然后把分享心理学的愿望投射给了文字,用文字表达了我的愿望。 而心理学的意义在于:你了解心理学知识愈多,你的人生就会愈接近生活的真相!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