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想做却害怕结果,怎么办?
2020-03-04 09:49:14
松果小编
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时刻,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很想做这件事,但不敢去做,很害怕会有什么结果。明明很喜欢这件事,但不敢、不去做,很害怕会有什么后果,总之是很害怕。有一个学术名词可以代表这种状态,叫“巫毒死亡”。
原始部落里,巫师拿着一根骨头指向一个人,说施了什么法术,然后那个人真的死掉了。当然不是巫师的骨头真的有什么灵异,而是那个人自己吓死了自己。现代大都市里,满街是疲惫或焦虑的脸孔,暗里涌动的依然是原始时代的恐惧,莫名其妙地心生恐惧:不敢休息,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不敢拒绝别人,不敢.....
日常生活里,那些“不敢”、“害怕”、“担心”的念头,乃至“恐惧”的念头,阻碍了生命的展开和喜乐。并非有什么外在的东西能够压垮你,而是你内心的“恐惧”压垮了你。很多时候,你自己吓死自己。我们害怕一些确定的东西,也害怕一些不确定的东西,莫名其妙地害怕。比如,害怕考试考不好,害怕股市下跌,等等。这些都是很具体的担心。而还有一类害怕,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害怕未来的生活,害怕孤独等等。并不是很具体的东西,不过总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让自己害怕、牵挂。
佛陀说,世间的众生有五种怖畏:不活畏、恶名畏,大众威德畏。第一种不活畏,意思是总是害怕生活没有保障。第二种恶名畏,意思是总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好。第三种死畏,意思是害怕死亡。第四种恶道畏,意思是害怕死亡坠入地狱。第五大众威德畏,意思是在大众面前没有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概括起来就是又怕活又怕死,但是,活,活在天地之间,死,也是死在天地之间。有一个词,叫做欢天喜地。在天之前有欢,在地之前有喜。都在欢喜的境地。所以,佛陀说,一旦解脱了世间名利的束缚,你就成为菩萨,而菩萨首先就进入欢喜的境地,进入欢喜地,就没有了五种怖畏。所以,佛陀说,一旦解脱了世间名利的束缚,你就成为菩萨,而菩萨首先就进入欢喜的境地,进人欢喜地,就没有了五种怖畏。所以,欢喜的念头,并非是赚到一笔钱的那种快乐,而是不害怕,不焦虑,不恐惧,不担心。
华严经云:我转离世间一切境界故,生欢喜。何谓转离?转动你的心而出离。犹如莲花出自污泥而不染,又如鸟儿飞过天空不留痕迹,又如戴着镣铐跳舞。所谓欢喜心,就是无论外界怎么样,我都不会怎么样,无论外界有多少束缚,我仍然自由飞翔。用两句诗最能说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另有两句话也有同样的韵味,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一句话,所谓欢喜地,就是这样一种境界:这个世界再也不能把你怎么样。就算这个世界给你戴了一幅无法脱掉的镣铐,你照样可以按你内心的旋律跳自己的舞,在跳动里,把镣铐这个负担转化成自己的一个手段或工具。这就是欢喜的境界,这就是欢喜心成就的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