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及问题应对原则

2020-03-02 13:50:02 松果小编
原创 阿童情感疏导 2020年新年前夕,新型冠状病毒突然爆发。 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全国各地都采取了“少出门”的家居隔离措施。 在面对“居家生活”这一流行病事件的过程中,个体的生活节奏、作息规律和工作习惯被打乱,这种变化需要个体运用自身的心理资源重新适应。 总的来说,成人心理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获得心理支持更多,更容易度过,和孩子们,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容易调整问题,本文学龄前儿童作为常见的心理压力和应对原则做一些总结。 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学龄前期和当前的具体情况,按照防患于未然的原则,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从很多方面的安全感,这样有助于他们度过这个特殊时期。下面先从一个小案例说起 小甲,5岁半,幼儿园班,平时由保姆来照顾,春节后请保姆回家过年。 新冠状病毒爆发后,父母对爆发有不同的理解。当他们的孩子吵着要出去玩时,他们会争论诸如“我应该出去吗?我出去时应该带口罩吗?我回家时应该消毒吗?”为了让爸爸注意到传染病的严重性和可怕的后果,妈妈特意带着孩子去看了一部恐怖电影,并把一些“传染病”的情节吓唬小甲要听话,否则也会得病的。 近一个星期,小甲特别怕黑,不关灯睡觉,醒来哭泣不安,白天也害怕坏人在家里,紧张,很多次尿裤子,父亲很生气,很多时候骂小甲懦夫,指责母亲的行为发脾气。 这三天小甲经常哭着追问“我能生病吗?”和“我会死吗?”、“你会死吗?”你死后我该怎么办?” 一、学龄前儿童及其身心发展特征 学龄前儿童是指尚未达到上学年龄的儿童。中国通常定义3 到 6 - 7岁的为学龄前儿童。 这个阶段的儿童有许多显著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龄前儿童的神经系统越发完善,大脑皮层的传导纤维均有髓鞘。这使他们的精细动作,如解开和系鞋带,更准确,和他们的粗动作,如跑步和跳跃,更协调和稳定。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有时内在的思维活动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尤其是在自言自语的情况下伴随着一定的动作或思维。他们思维的发展也表现在他们异常丰富的想象力上。在玩耍的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活动和社会规则意识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发展迅速,以被动注意为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外来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同样,建立在视觉记忆和机械记忆基础上的记忆也发展迅速,但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儿童很容易将自己的经验与某些故事的内容或想象的内容相混淆,无法分辨出真相。 在学龄前期儿童情感体验的重要特征,如快乐、悲伤、恐惧、紧张、恐惧,情绪调节认知策略并不完美,不擅长掩饰和控制,情绪很容易显示,擅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如哭和笑,跳舞,溅和滚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孩子逐步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掌握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成人显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相应的反应,还用丰富的表现力的肢体动作来识别情感,情感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知道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你周围的人快乐或不快乐。 情绪容易波动,幼儿学龄期的控制力较弱,言语调节功能不完善,当受到外界事物或情境的刺激时,情绪会爆发。但它经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另一端,就像天气一样。 情绪很容易调整。学龄前期儿童的情绪是情境性的。他们的情绪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得到一个新玩具或发现一个新事物后,他们会迅速地改变。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学龄前儿童的情绪不是由他们自己产生的,而是由周围人的情绪波动引起的。 二、学龄期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虽然认知,思想和情绪有一个积极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据主导地位,学龄前儿童在环境意识到巨大的变化或面对压力发生明显的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的性能不一致,有些孩子与情感问题为核心,其他孩子可以展示行为的性能问题,常见的异常表现有以下几种: ①乱发脾气:表现为明显的哭闹、耍赖、撒泼、翻滚等。 ②咬指甲或吮吸手指:这种行为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也可能发生在气氛紧张、安静或饥饿的时候。 ③抵抗行为或破坏行为:对父母的要求总是回答“不”“不”等,或对周围的人、物进行攻击和破坏。 ④遗尿或粪便:适用于已学会自主排尿、尿频或拉裤子的儿童。 ⑤噩梦或夜惊:噩梦是指在极度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下从噩梦中醒来,而夜惊是指突然惊醒、惊恐、哭泣、呼吸、出汗等。 ⑥其他:如拔头发,或多动,或某些眨眼、眨眼、摇头、伸长脖子等抽搐症状。 三、学龄前期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 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学龄前期和当前的具体情况,按照防患于未然的原则,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从很多方面的安全感,这样有助于他们度过这个特殊时期。然而,当孩子有案例中小甲表现的情况,或轻或重,父母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要认识到,这些孩子的表现是正常的反应,是成长过程中的阶段,父母不必太紧张,更不能互相埋怨,互相埋怨。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表现。避免过度紧张、焦虑、过度关注,达到心理基础。 ②要认识到,孩子的反应并不是直接在应对突发的外部压力事件,而是由家庭氛围、夫妻关系引起的。因此,父母应该严格遵守专家建议“窝在家里”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家庭气氛和亲子关系,尤其是充分利用极其罕见的在一起的时间,消除所有的外界干扰,仔细地管理家庭关系,改善家庭关系。 ③对于孩子的短期恐惧和非适应性行为,应少批评和责骂,更不能利用孩子的恐惧使他听话。对于恐惧,用你的榜样告诉你的孩子,你一直在害怕某件事,但你已经通过努力或尝试不再害怕它。通过这种方式,孩子知道有些事情并不是那么可怕,他不是唯一一个害怕它们的人。不要过多的关注孩子的非适应性行为,避免不恰当的强化,可以为孩子营造轻松的游戏氛围。在“居家”时代,家长和孩子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引导孩子思考,促进孩子模仿和内化。 ④建议定期召开家庭会议,通过这种方式,让父母有机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听孩子在说什么?怎么说呢?他们背后表达了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并试图真正理解他们的行为和语言。 ⑤对孩子提出的流行病毒、死亡等相关问题,一定要耐心做解释,与孩子保持眼神接触,尽量用适合自己身心发展水平的语言与其交流,不要敷衍。只有当孩子们觉得他们的恐惧是真实的,他们才会相信父母的解释。 ⑥对于学龄前儿童,建议进行大量的身体接触,如拥抱、爱抚等。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