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时常没有动力
2020-02-29 10:36:03
松果小编
这次疫情让假期被迫的变得很长,以前人们梦想着那天自己放假一定要好好休息。而当这次真的这么长时间的休息,却没有了自己理想中的“好状态”,时常还是觉得没劲或是没有精力。常常只想“葛优躺”,有时候甚至连动都不想动。
我的朋友小鹏就是这么一个人。春节前夕,我们交流的时候,他还一脸坚决的说之前工作累死了,现在终于可以在春节好好休息了。但是最近他却说自己在家里好无聊。自己时常想去把房子彻彻底底打扫一遍但是犹豫了半天却迟迟也没有动手,感觉自己对自己都无奈了。
我问他,“”是不是你在打扫之前是不是在脑子里面想着,一定要把房间打扫的完美并且很干净。但是没一会却发现打扫好麻烦,仔细繁琐的擦东西,有时候还不预定干净,是不是内心一阵挫败并不想打扫了?甚至在脑子里面不停的责备自己,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
他一直点头,“是的,何止自己责怪自己,老婆也责怪我,最后就只想躺着了”
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又一下一些原因。
我们在小时候的原生家庭。我们时常内心是有一个动力的,这个动力包括一系列的探索外界事物,包括玩扫把,玩纸巾,或者是玩马桶,在小孩子的眼中这一切都是有趣的值得探索的世界。但是我们的父母却时常打断我们,不能碰马桶,不能乱玩纸巾,不能到处玩扫把,父母过度的打断我们探索。
打断我们探索的同时也打断我们的内在动力。渐渐的我们的内在动力失去了原本的活力。而长达以后我们父母也经常责怪我们小事情也做不好,中国的家庭更是如此,甚至有些父母带着羞辱的语气对自己的孩子。“生你做啥?这点事情都不做不好,你还有什么用?”
我们时常面对着这样的指责,而在我们的成长时期,父母是我们接触和最亲近的人,我们将我们的父母也内化为我们的内在父母。
我们成年步入社会以后,当我们自己打算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内在的动力开始启动。而现实的世界,我们做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会遇到一定的挫败,并且需要多次的尝试或许才会成功。
而当我们遇到一些小挫折的时候我们的“内在父母”往往第一时间跳出来指责自己。小时候的话语仿佛就在耳边“你怎么什么事情都不做好,你就是个笨蛋。”。此时我们感受到了挫败,这种无形的自我指责消耗了我们内在巨大的能量。
当这种指责在我们发出动力的时候频繁的打断自己。我们只想“葛优躺”,并且给自己贴上“我真的什么都做不好的标签”。
那我们该如何克服这种在呢?
首先我们要觉知自己脑中的话语。并且知道这是我们小时候父母的谴责,并不是当下的事件。
用心的感受当下,感受当下做事的每一刻的感受。给自己一些适当的鼓励,哪怕脑中的谴责之声还在,给予自己理解。
如果自己真的不想做事情。那就静静的享受躺着的乐趣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想身体之上。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那个声音慢慢的变弱。也慢慢开始有一些动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