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型人格”的生活到底有多难?

2020-02-27 20:21:03 松果小编
这段时间,收到过的其中一条匿名私信是:“我是受虐狂,你能不能骂醒我?” 解释了一通“受虐狂人格”、“有受虐倾向”和一时情绪障碍的区别之后,我希望他先把这个负性标签撕下来,那边沉默良久,最后又发了一条:“我觉得我有受虐倾向,别人让我做什么都可以,像奴隶。” 只是短暂的私信,没有正式进入咨询阶段,对方也没有给出任何有用的信息,聊天被迫中断。之前听课的时候,祝老师讲,一旦对方沉默超过5秒,聊天就尴尬了。我计算下时间,对方的沉默大概是10分钟一次,思绪万千却只能显露一二的感觉。 以前我总认为,真正的受虐型人格除了符合“宁愿时时为难自己,也不愿给别人添负担”这个特质之外,还有明显的一个特征是放弃改变处境的机会,享受付出一切的感觉。查了一通资料,看了受虐型人格从20世纪80年代考虑被纳入DSM到现在的诊断标准,还是觉得有很多未经标准版本量表深入测量,就自己诊断为受虐型人格的朋友,应该只是讨好过程受挫了。 受虐型人格给机体本身带来的困扰要远远大于给身边人带来的不适感。因为在人性所有的弱点当中,唯有“没有或丧失了独立人格最为不耻。为什么呢?历史上那些成为叛徒或走狗的人都属这一类。” 这种耻辱让受虐型人格者除了疲于应付外在压力之外,内心不断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折损、自我折磨。他们似乎重新定义了一套生活规则:【我动了感情,我可以为你付出一切】——【用苍白的感情支撑住巨多的付出细节,不允许对方有一丝憋屈,而且不容对方拒绝的付出,哪怕令对方明显不舒服】——【当敏感地察觉到对方不舒服的状态或”不懂感恩“的状态后,开始自我怀疑】——【强烈的攻击性出现,对内攻击自己,或者偶尔对外攻击别人。】 受虐型人格一般与施虐型人格联系在一起,而受虐者往往又可能是一个残暴的施虐者。受虐是向内攻击,施虐是向外攻击,类似于抓狂和抑郁倾向的人,抓狂是对外攻击,而抑郁是对内攻击。 这种情况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词表示是:“舔狗”。我一开始没明白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后来有朋友讲了一个笑话:一个男孩高中毕业后跟老爸说,他想正式追求班里最好看的那个女同学。然后老爸带他出去买了一根冰棍,看着他吃完,手里只剩下一根棍子,然后才郑重其事地对他说:“看到了吗?舔狗到最后是一无所有的!” 哦,原来这就被叫作“舔狗”。 在这样一个精致利己的社会氛围当中(至少网上各大营销号是这样传达的),情感到了一定程度不由自主的付出,经常会跟自我意识的“觉醒”碰撞在一起,仿佛低头顺手捡个东西就会弄脏人生华丽的袍子,于是,很多付出就变的小心翼翼、带有危险,一旦超出标准线,“付出”变成了“讨好”,施予者开始自我怀疑,接受者开始内心忐忑。不过,即使这样,讨好受挫与受虐型人格仍然有很长很长的距离。一时的情绪困扰与受虐倾向不同,受虐倾向与受虐型人格障碍也不同。 也有热心积极的性格被解读为“讨好型人格”的:“你看那个人鞍前马后的样子,是不是很刺眼?”TA们做对什么事情不会被单独表扬,可一旦做错了某一处,是肯定会被诟病的。 也有自己解读、定义”受虐“人格和”讨好“人格内容的:“我曾经为了TA牺牲休息和睡眠,牺牲健康……”人在有情绪,尤其是愤怒情绪的时候,这种怒气是不经过前额皮层的,似乎也是在有意欺骗着大脑,只拿自己的付出说事,对别人的付出暂时忽略。可能等到气消了,也会慢慢想出一些对方的好来。 带着标签去观察行为,只会一一坐实,即使没有坐实,也会想办法创造条件让对方坐实。 其实,热衷付出并时时有所行动的人才是值得高歌的:当很多人喜欢诿过于人、诿过于环境,希望通过身边人的改变来掩护自己的不变时,那些热衷于付出的人从不这样,TA们从没想着责怪于他人,却一样改变了这个世界。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