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好事、坏事、错事的标签化

2020-02-25 18:17:12 松果小编
每天晚上陪孩子睡觉,在睡之前都会问我三个问题,我做了什么好事,做了什么坏事,做了什么错事,同时也会让我说孩子做了什么好事,做了什么坏事,做了什么错事。 我也经常的回答,我做了什么帮助别人的好事,我有时候疏忽或者不故意做了什么错事,有时可能也会做更加严重的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坏事,孩子今天自己独立做了什么或者帮助我做了什么好事,有时候惹我生气做了什么错事或者坏事。但我经常好事有时候说了一两个,错事和坏事基本上说不出来,或者说有时候不愿意说什么事是坏事,因为事情本事并无好坏之分,是我们认为它是否是好坏对错,是思想使然,比如孩子打碎了一个饭碗,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我认为从打碎碗这件事本事来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但如果从孩子的成长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件很好的事,因为他知道了什么原因打的碗,以后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是他成长的好机会,错误是我们进步和改善的机会,让我们更加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处理方式,如果上升一下理论的话,将来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错误或者障碍,如果孩子把障碍理解为一种困难,一种嘲笑自己无能的表现,带给自己挫败感,就会回避这个问题,斯托克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熟,正面直视挫折并能积极面对和处理,我们就要对孩子遇到的问题加以澄清和解释,让他有勇气和智慧面对未知的一切,我们知道难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凡是有意义的事都不会容易。 好事,坏事,错事,都是我们人为的给他人的所做的事物贴的标签(当然,有损环境和他人利益或者给他人带来伤害的另当别论),就像我们说内向外向一样没有好坏之分,都是在某些特点的情形下来具体探讨,好事,坏事,错事这些标签是从我们的角度和观点出发,从常理上出发的,至于是否符合孩子的内心状态和孩子的成长需求,我们并未探讨孩子所处的环境和内心的需求,如果未考虑到上述两者,我们的好事,坏事,错事有时候就是一种强加,一种错误的教导,比如孩子分享东西方面,孩子在两岁多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 罗杰斯人本主义观点认为,如果外部环境合适的话,人都会朝着善的方面发展,就是朝着自我实现的方面发展,没有人愿意破坏环境、和他人对抗,我也在反思,和孩子说,晚上的问话改成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我们做了什么对自己、对别人有益的事,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做的事让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怎样改进。和好事,坏事,错事说再见,和问题、成长说你好,谢谢让我遇到你。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