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对男孩真的好吗

2020-02-21 20:43:40 松果小编
大家对重男轻女都不陌生,就是父母偏爱家里的男孩,忽视家里的女孩,尤其年龄较大的人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更深。现在的年轻人情况就好了很多,甚至有不少年轻人更喜欢女孩。还记得小时候村子上的大墙上的标语“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现在看来,当时那些宣传语似乎还是有作用的。 常见的教养方式有四种:权威型、溺爱型、忽视型和民主型。 权威型的父母更加专制,有较强的控制欲,要求孩子要绝对地服从自己,他们很少考虑孩子自己的要求和意愿。 溺爱型的父母则完全不同,他们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即使孩子犯了错也很少对其惩罚。 忽视型的父母与孩子连接较少,对孩子缺乏最基本的关注,孩子的一切行为,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几乎都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反馈,孩子就像“精神孤儿”。 民主型是比较受推崇的一种教养方式,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且合理的要求,对孩子好的行为会给予支持和鼓励,对孩子坏的行为也会给予相应的处罚,对孩子的要求和想法也能够表现尊重。 那么当这四种不同教养方式遇上重男轻女时,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先来看看第一种,权威型与重男轻女。父母对男孩的重视更像是为了让男孩完成家族使命,即使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好,父母也会把他们认为最好的统统都给男孩,有些东西其实不是男孩真正想要的,但他别无选择只能顺从。对家里的女孩要求则相对较少,唯一对女孩的要求就是不要跟哥哥或弟弟去比,女孩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很庆幸,她虽然得到的没有男孩多,但承受的压力也没有男孩大。 这里有个例子:有一位男性来访者,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作为家里的唯一一个男孩,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要比三个姐姐的总和还要多,但是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无论是学习还是人际交往,父母对他的要求要远远超过姐姐们,父母的威严让他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力量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虽然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父母依然供养他上了大学和研究生,最后终于在一个省会城市工作、成家、定居,但他并不快乐,因为现在他的家人又给了他新的压力,父母要求他在亲戚面前表现出大方,逢年过节要送贵重礼品,如果有亲戚到他工作的城市去旅游,父母要求他要主动安排好食宿,就连大姐也让他在那个省会城市给自己外甥托关系找份体面的工作,而大姐对儿子的这份工作并不满意,所有这些都让来访者应接不暇、苦恼不堪,因为他也有老婆孩子需要照顾,也有一个月几千元的房贷需要承担,这也导致他们夫妻关系变得紧张起来。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他不能跟父母讲清楚吗?答案是他真的做不到,因为从小到大三十多年,他不知道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见是什么滋味,他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一直都是单向的,父母提出的,他只能接受。 溺爱型的父母如果存在重男轻女思想,情况则完全不同。这样的父母完全以孩子为中心,尤其是男孩,他们见不得男孩哭闹,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把玩具、零食送到男孩面前,男孩的一切要求都会尽量满足,即使有些要求是无理的。久而久之,男孩觉得一切所得都是理所应当,如果有一天自己遭受饥饿、不开心,那一定是别人的错。这样成长起来的男孩缺乏规则意识,缺乏生存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别人感受,严重的甚至会危害社会。这种家庭成长的女孩则相对好一些,小时候可能会觉得不公平,但长大后的情况却没有男孩那样糟糕。 以上这两种情况告诉我们,重男轻女对男孩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忽视型其实也叫放纵型,这样的父母更关注自己,很少去关注孩子,所以对孩子来说其实不存在实质性的重男轻女。 同样,真正民主型的父母也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重男轻女,既然民主,自然男女都一样。如果你发现有一对父母既民主又重男轻女,那一定存在前面几种情况的混合。 除了以上四种教养方式外,我发现还存在第五种,那就是父母矛盾型。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双方的意见总是发生冲突,尤其是在管教孩子方面。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因为孩子不知道该听父亲的还是母亲的,对很多事不能很好地判断对错好坏,只有少数聪明的孩子学会了中庸。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你会发现情况远远比本文分析的要复杂许多,因为教养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父母对男孩女孩的偏爱程度也会随着时间或一些事件的出现而有所改变。经过以上分析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情况是民主且不带偏见的教养。给予孩子的多或者少,其实并不重要,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带偏见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如果你已为人父为人母,你是否对自己小时候来自家庭的遭遇记忆犹新?甚至有些事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耿耿于怀?过去已成历史,无法改变,但此时对过去的反思可以提醒我们,去做一个好父亲、好母亲吧!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