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更在意变化而非总额
2020-02-13 15:35:56
松果小编
人们对金钱的满足程度,会受金钱变化的影响,面对金钱,人们更在意变化而非总额。
打个比方,如果你的薪水是1万元,此时由于个人表现优异、工作突出,公司给你涨薪1千元。三个月后,由于公司运营不善,亏损增大,公司决定降薪1000元。同样是1000元,但降薪1000元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往往会更大。
这其实就是认知心理学专家卡尼曼所说的“参照依赖”。所谓的参照依赖,指的就是个人在不同的参考标准下,会产生的不同的心理感受。对于金钱,我们也是如此,我们会根据变化的状态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反应。你的参照点不同,你的反应也就会不同。
比如,你当前的月收入是5000,你给自己定了一个月收入7000的目标,接着你开始努力工作,等到下个月时,你发现自己只赚到6000。这个时候,你会特别失落。但是按理来说,你上个月收入才5000,这个月6000,你应该开心才对,为什么你反而觉得失落呢?
这是因为,虽然5000块是你的最初参考点,但是当你把目标7000作为你的预期值时,你的参照点就改变了,而一旦你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时,你的内心就会产生心理落差,你的满足感也就直线下降。
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有个人,他是一家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他的经历颇有传奇色彩,他曾经拉到过1000亿日元的存款,而他的目标客户,多为资产在30亿日元以上的客户。
资产30亿日元是什么概念呢?根据日本著名的研究机构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数据,2012年,日本持有 5 亿日元以上资产的人约为5万人。也就是说,资产30亿日元的群体,是日本最富有的一群人。
那这个人是如何获得这群人的信任呢?原来,这个人给这群客户推荐理财产品时,往往会选择一些评级较高的债券。这些证券往往比较稳健,不会让客户亏钱,还能给他们创造稳定的盈利。换句话说,这个人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取客户,主要是因为他锁定好了目标客户的心理,他知道对于这群人来说,对资产减少的恐惧是大于资产增加时的喜悦。简单来说就是:资产不增加也可以,只希望不要减少。
实际上,这种思维,不仅出现在富人脑中,它也出现在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脑海中,只是每个人能接受的风险不一样。回想一下,当你买银行理财,你是不是要做一份风险偏好的评估呢?这些机构通过你个人的资产总额、可投资资产、对收益的预期、可接受的风险等综合得出个人的风险偏好、并按照评估结果,对你进行不同理财产品的推荐。
其实,不管有没有被要求强制性填写风险偏好评估,我们都应该对自己有一个评估。你可以问问自己能接受的风险是多少?你是希望承担一定的风险,进而获得更高的回报呢?还是不太想承担风险,希望能够获得稳健的回报?
不管你是稳健的投资人,还是激进的投资人,我们都要明白一点: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资产减少的恐惧大于资产增加时的喜悦。因此,我们要合理对待我们的欲望,不要跟风,更不要因为想要让自己的资产骤增而进行投机,这样很可能我们会面临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风险,最后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们要学会自己评估理财产品的价值。也就是我们要思考这个理财产品未来能带给多少的现金回报,为此自己需要承担多少风险?
那我们具体可以怎么做呢?那就是,我们在投资时要想清楚三个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分配?
首先,明白自己要买的理财产品是什么,有哪些风险;其次,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买这款理财产品,是为了更高的收益还是为了更稳健地投资?最后,想清楚在不同的理财产品之间怎么进行分配。只有当我们想清楚这三点时,我们才能做到明明白白地投资,做出合理、明智的判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