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拖延症

2020-04-29 17:03:52 瑞恩谷雨❤情感导航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那些有拖延习惯的人,多半都是拖延心理在作怪,而且,他们还总是会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要克服拖延的习惯,你必须先抛弃拖延的心理。如果不下决心现在就采取行动,那事情永远不会完成。 我们都会在某种程度上犯这种错误;将今天应该做完的事情推到明天。享受现在的欢乐,延迟那不可避免的痛苦。但我们应该知道,即使在当下我们可以将这些痛苦抛出脑海,最终它仍然会到来,狠狠地击中我们并扰乱我们外在的平静。那么,拖延的症状都有哪些呢? 1.缺乏明确的愿景 人们拖延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太过迷茫,如果我们看不到未来清晰的愿景,又怎么会有动力呢? 为此,我们对将要达到的目标和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有个清晰的构想,那么你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努力并完成任务。 2.计划不足 要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你心中必须有一个很高的标准,不能是一般的标准。在决定事情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调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尽量把可能发生的情况考虑进去,避免出现1%的漏洞,直至达到预期效果。 3.缺少时间合理分配 忙于做事并不意味着高效率。要善于利用每天的不同时间段。一般来说,上午头脑清醒,特别是第一个小时是效率最高的时候,可以将一些难度大而重要的工作放在此时进行。下午大脑一般比较迟钝,可以做一些活动量大又不需太动脑筋的工作。这将有助你提高工作效率,使得工作早日完成。 4.疲劳感 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拖延,多半他们都会以疲劳为借口,但实际上,真正令人们疲劳的还是无休止地拖延一件事。一定程度上说,疲劳是可以控制的,如果我们早点休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坚持做一件事,我们就能减少疲劳、增强自信心,逐渐克服拖延心理。 5.对结果的恐惧 对结果感到害怕是拖延的另一个原因。一些人害怕失败,他们没有良好的完成任务的能力,因此他们推迟行动。不管你信不信,还有另一些人是害怕成功。他们可能知道完成特定的任务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并不想要的结果。对此,我们要对完成或不完成一项任务的结局有明确的认识。 6.自制力不足 自我控制能力差是拖延者的一个通病。我们总是不断要求自己,却似乎永远也达不到要求。在现今我们更容易受技术和额外的刺激影响,从而更难于保持注意力集中。在做事之前,我们最好先排除那些可能出现干扰的因素,比如关掉手机、网络等。 7.惰性 惰性总是与拖延相伴相生的。你会发现,那些你不愿意做的工作,往往是你不喜欢做的事或者是难做的事,因此,要克服拖延心理,你首先要克服惰性,万事开头难,要把不愿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放在首位,而对于难做的事可以试着把困难分解开,各个击破;对于那些难做决定的事,则要当机立断,因为最坏的决定是没有决定。 总之,你需要明白,拖延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也不会让问题凭空消失,拖延只是一种逃避,甚至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那么,你为什么还要逃避呢?那些成功者从不拖延。 每个人要想在日后有所成就,就必须先破除拖延的坏习惯,养成立即行动的好习惯。那么,该怎样克服拖延的坏习惯呢?以下几点可供大家参考和践行。 1. 承认自己有拖延的习惯,并愿意克服它。 这是一切的前提。因为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2. 严格的要求自己,磨炼你的毅力。 意志薄弱的人常爱拖延。磨炼意志力不妨从简单的事情做起,每天坚持做一件简单的事,例如写日记。 3. 戒掉各种借口。 各种借口,例如“我太忙了”,“为什么不早给我说”,“时间还早”,“现在做已经太迟了”,“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这件事做完了又会给我其他的事”等等,不一而足。 找到自己常用的借口,还需要真正用行动来戒除。尝试着每次在接到任务的时候说:“我马上去做吧。”这句话会督促你去实施,然后你需要一个行动计划,最主要的是,一定要在计划中限制你的完成日期。 4. 设定可分解的、现实的任务 人们总是倾向于完成离自己的能力更近,看上去更容易的目标。因此,你要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符合自己能力的任务。并且,将一个大的可行的目标拆分为若干个小任务后,每个小任务也会变得更加容易实现。而实现的小任务,又会为人们实现整个大目标增添信心和正能量。 在完成每一个小任务后,人们都会真切的感受到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从而意识到,一个大任务的背后,往往是分解的、持续的努力和付出。比如说,你想在一个月内背完一本单词书,就可以把任务分解到每天的分量上。这样,你会看到,即使有一天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完成任务,依旧不会影响整个背单词目标的推进。 5. 增强对未来的实感 人们对于未来的时间是没有实感的。但如果换一种计时方式,可能会让人们更好地体会时间的流逝。 比如,如果对人们说他们剩下的寿命还有70年,许多人会感到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并没有觉得时间走的有多快。但如果对人们说他们剩下的寿命还有25550天,很多人会感到所剩时间不多,有一种紧迫感。 其实用“天”来衡量时间,会让人觉得未来更加紧迫。因为天比星期,月或者年更短。因此,也有研究者建议用倒计日甚至是倒计钟来帮助人们更好的体会时间的流逝和任务的到来。 6. 为每一个小任务的完成设定小奖赏 人们对于任务的抗拒会影响实际的执行力。人们对于是否厌恶一项任务主要是来源于对其价值的判断。而这里的“价值”和任务完成后得到的奖赏有关。所以,拖延的人们可以分解任务,并且在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后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赏。 但这个奖赏也必须要分清楚,是不是对自己已完成的成就的过度满足。比如说,工作五分钟,玩耍两小时。要谨记奖赏的设立,应该是为了激励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而存在的。 7. 学会自我关怀 完成任务和情绪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的。 首先,对于长期被焦虑、抑郁和对自身低评价的人们来说,及时的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是十分必要的。适当的参与人际社交,也可能让自己的心理状态变得更好起来。而主动及时地寻求帮助,本身也是克服拖延的重要一步。 还有一种是因为任务而导致的负面情绪,比如说因为没能完成“好”任务而焦虑抑郁,又因焦虑抑郁不能好好的完成任务,最后因为拖延了而厌恶自己。其实更像是一种恶性循环。而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首先就是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用原谅和接纳替代自我指责。 研究证明,那些懂得自我关怀的人,也会更自律、更好的控制自己。在面对有挑战的情况,更不会轻言放弃。 别再拖延了!任何美好的愿望只有在克服拖延习惯的前提下才有实现的可能。要知道,拖延是一种习惯,立即行动也是一种习惯,不好的习惯一定要用好的习惯来代替。如果拖延的事情迟早要做,为什么要等一下再做?也许等一下就会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么,现在我们来问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你最喜欢拖延的,现在就下决心将它改变。立即行动,这样就能变被动为主动,抓住机会,把事情做得更好吧!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