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三个“坑”,你踩了吗?
2020-05-07 11:20:33
予鱼【婚姻家庭】
父母教育孩子,最糟糕的方式有三种:
告诉孩子“你很差劲”;
和别的孩子比较,暗示孩子“别人会的你不会,别人行的你不行”;
不断跟孩子讲“我所受的苦都是为了你”。
对父母来说,这样的表达是为了激励、教导孩子,让孩子认识到差距,迎头赶上;或希望更有责任心,懂得父母的付出,珍惜自己学习成长的机会,将来在社会竞争中更有优势。但孩子接收到的,并不是自己在社会、他人关系中的处境,而是自己在家庭中,在父母心中的处境。
也就是说,父母的这些反馈,不仅无法激励孩子,还可能在孩子内心形成一种暗示和精神捆绑,让孩子体验到“我是不好的”、“和别人相比我不值得被爱”、“你爱我是有条件的”甚至“你根本不爱我”。即使这样,孩子也可能还会去努力达成父母的要求,但这并非出于真正的内心意愿,而是出自害怕被抛弃、害怕无价值的恐惧。
就如这个个案中,来访者一方面希望去寻找自己期待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做不到别人那个样子,不可能。于是困在自己“渴望”与“不能”的纠结中。
那我们可能会问,父母对孩子批评表扬都有,孩子就不能选择相信自己吗?
孩子并非不想坚持自己,并非不想认同自己,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好的、值得被爱的、希望自己有一个独立的灵魂,但正是对自己保有的这样一份认同,与父母传达的“你不行”、“我为你……”碰撞成一个深刻的内心冲突:我行还是不行?我值得还是不值得?我有价值还是没价值?
而这个内心冲突以孩子的心理能力、大脑发育程度,是没有能力去消化和处理的,只能在内心固着下来,形成心理症状的表达,直到有一天能有机会解决。
这个表达,也许在有一天孩子觉得自己有了足够的力量时,如青春期,以反抗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可能一直到了成年,以生活中的某些习惯、问题、困扰、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生存、发展都需要父母的照顾,孩子自己对这一点再清楚不过了。所以就算孩子内心再矛盾、再冲突、再痛苦,也只能接受父母所传达的。对孩子来说,这个问题已成定局,无可变更。因为一旦要去变更,就意味着去否定父母的付出和承担。
那孩子敢真的否定父母吗?
不敢。
所以孩子只能带着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背着这个沉重的十字架活下去。而接受这个,同时也要接受“我是不行的,我不如别人”。这对我们任何一个生命来说都是沉重的、痛苦的。
所以,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孩子并非不能批评,但一定不要传达给孩子这种否定与无价值感,终究,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我们无论怎样对待孩子,终究都希望孩子有自由的灵魂,有自主的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