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追寻的是归属感与价值感
2020-05-09 07:00:11
灵.禅修复
孩子天性来自他们的内在环境。一岁前,婴儿们用大部分时间学习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他们要学会手脚协调等,移动自己的位置,拿到想要的东西,他们学习怎样让身体各个部分按照大脑发出的指令自如行动。他们观察、学习,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接受各种信息,进行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慢慢长大后,他们开始学习利用自己的智慧做事情。通过一次次的经验,包括成功和失败,他们对自己的内在环境进行认知和调整,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比如穿衣穿鞋,抓握鸡蛋和玩具等,这些都是在不断尝试中了解到怎样进行的。
而逐淅成长,孩子也将面对他们的外在环境,比如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社交场合等,他们也会去观察自己的能力如何,会不会遇到障碍,比如自己能不能一直玩游戏,或者在餐厅里大喊大叫是不是也没有什么后果。
所以,在与内外环境的互动下,孩子一直在找寻的,就是内在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获取到自我的定位。也就是他们想的是:我属于哪里,我会什么,我有什么价值。
可以说,每一个孩子天生都在尽其所能地寻找拢归属感。如果成长健康,他就保持了内心的勇气,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容易出现问题,能够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也能在遇到不同的状况时,都能通过展现能力和积极参与找到归属感。
但如果孩子在以往的经验中经常觉得气馁,没有得到鼓励,他的归属感和价值观就得不到满足。于是在人生的很长路途中,他的重心就会转向通过他人得到归属感和自我认知。
简单的来说,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过程。
鲁道夫和薇姬通过《孩子:挑战》这本书,希望我们懂得:如果孩子的行为破坏规则、不合作,那么他就是在用错误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我们不假思索的冲动反应,则会强化孩子的这些错误方法和目的。
更重要的是,事先了解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更好地运用鼓励、支持、理解嬴得他们的合作。
做父母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孩子的养育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但每一次“挑战”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了解彼此的最好学习与成长机会。所以,爱学习的父母们,一起勇敢面对和成长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