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宽容环境中让孩子成长
2020-05-12 16:37:32
菩提【心咨师】
宽恕触及儿童自尊心的最敏感的角落,使儿童心灵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 ——苏霍姆林斯基
最近经常接到这样的案例,讲孩子如何不讲话啊,再怎么打骂的也不管用。有的家长抱怨孩子内向不说话,胆小等今天就这些状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家长不与时具进,没有了解现在孩子的特点。现在的孩子敢于置疑、善于创新,他们兴趣广泛、涉猎深远,敢于对不恰当的批评说“不”。
二,家长批评孩子时常有这些不当方式。1.情绪激动孩子犯错了,家长第一反应就是情绪激动,眼睛瞪人,分贝提高,语速加快,好像孩子多么不可原谅。但孩子并没有听进去家长说什么,而是忍受,忍受家长的责骂,骂过之后还会犯错,因为他只记得被骂,而不记得骂了什么。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过来。对错误的分析和评价并伴随着生气、牢骚也是在所难免的,但也要把握个“度”,不要把批评变成发泄。试想这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又如何让孩子信服,听从自己,改正错误。2.旁征博引有时家长批评孩子喜欢旁征博引,把曾经发生过的大错小错都要悉数一遍,上纲上线。比如就丢钥匙的事情,就能列出丢钱、丢书、丢分等一大堆事情。如果还不能证明孩子错误的严重性,就把邻居小明、小红所犯过的错误也借用来,提醒孩子,告诉他事情的严重性,生怕孩子记不住。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而不要新账老账算个没完。这种旧事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批评产生厌烦,这种批评还有什么意义。
3.无效批评很多时候,孩子犯了错,家长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很多家长都遇到孩子赖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而孩子却把这当作是背景“音乐”,照睡不误。根本没起到批评的作用。因为孩子很清楚一点: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他按时到校,所以他就赖着不起。如果让他迟到一回,挨回老师批评,下次他自然就会早起不迟到。只有让他受到惩罚他才会明白父母的苦心,而不是一味地说说而已。
4.提前批评有时候孩子还没意识到错误将至或已经犯错,还不能了解到即将来临的错误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家长就急不可待地开始数落一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且“不知者无过”。头一次经历某些事情难免犯错,父母为什么不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孩子,给孩子去体验错误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成长。而不是用我们的经验去束缚他,教育他。只有他自己认识到错了,批评才有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