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话题”
2020-05-26 19:08:03
诗铧【亲子养育】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是美国人达娜.萨斯金德所著,她是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医学院“3000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
在这本书中,她提出: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资源。为什么这么说呢?她研究发现,在儿童发展的各阶段,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单位时间内听到的语句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12到36个月的孩子平均每小时听到的语句:脑力劳动者家庭:487句话/每小时
工人家庭:301句话/每小时
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178句话/每小时
忙于生计的父母:可能没时间跟孩子说话
三岁孩子累计听到的单词量:
脑力劳动者家庭:4500万个单词
接受福利救济家庭:1300万个单词
三岁孩子掌握的词汇量:
脑力劳动者家庭:1116个单词
接受福利救济家庭:525个单词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养方面最大的差距不在于态度,不在于物质条件,而在于父母和孩子所说的词汇量。同时,达娜.萨斯金德对孩子所听到话语的类型也做了区分对比,她发现,中产家庭跟孩子所说的积极的、正面的词语数量要远远多过负面的、否定的词语数量。比如:
孩子到了四岁听到的:
脑力劳动者家庭:肯定词汇664000个,禁忌词汇104000个
接受福利救济家庭:肯定词汇104000个,禁忌词是228000个
基于研究发现,她认为,在人生的头三年里,外界刺激的影响力尤为显著,因为这段时间正是大脑神经网络形成的关键时期。不管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如何,只要孩子从小生长在一个充满交流和对话的环境中,他们日后的表现都会更好。当然,积极正面的词汇更能培养孩子的成长型心态。而“不许”、“不可以”、“不能够”这样的否定性词汇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商,词汇量,语言处理速度,学习能力以及潜力。总而言之,一个积极的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无论我们早期是否投入了足够的时间与孩子交流,我们会发现,孩子早期与上学之后,我们与孩子交流的语言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交流的是冷暖、饥饱、游戏等,孩子上学了,我们交流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更侧重于习惯、规则、学业等。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不守规矩,不懂礼貌,就会对他约法三章;孩子身上若是有一些不良习惯,就会对他天天唠叨;若是孩子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也难免数落几句,然后帮他一起解决。我们发现,我们与孩子的交流是碎片化的,就事论事。我们体会一下孩子的感受,满脑子都是各种各样的要求,不知究竟要遵从哪一个,久而久之,家长的唠叨也就成了耳边风。
如何提升与上学孩子的沟通效果呢?我认为,要有“话题”。作为家长,我们要认真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即使我们认为孩子身上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不妨将他们分分类,是性格方面的、还是习惯方面的、还是学习方面的,针对每一类问题,我们都可以尝试就这个“话题”,收集孩子的相关表现,梳理自己的预设期望,甚至可以找到相关的故事、案例,与孩子一起讨论。这样的谈话有根源、有系统、有趣味、有探讨,首先孩子不会觉得自己是被攻击的对象,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其次更容易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帮助他理解更深刻,记忆更形象,讨论出来的解决方案更容易执行落地。“话题”的展开可以约定特殊的时间,也可以发生在放学路上,总之,尽量避免其他事物的干扰。
我一直在体验这种方法,我发现,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直接对峙和误伤,当我在准备话题的时候,其实已经让我有平静的心情,客观的看待发生的事情。我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控,也不会激惹孩子。
这是家庭的第一个“话题”,围绕孩子“问题”的“话题”,家庭还应有第二个话题,整个话题是真正意义上的话题。我们会发现,孩子放学回家,有些家长会问问孩子在学校的一些情况,比如开不开心,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没有;有些家长简单直接,径直问什么作业,写完了没有。孩子干完家长所关注的事情,家长就万事大吉了,接下来就把孩子交给了电视、游戏。对于一个脑部发育迅速的孩子来说,我们与他们的交流太干瘪,没有养分,也根本滋养不了亲子关系。
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在孩子作业之余,或者是在饭桌上,跟孩子聊聊科技发展、聊聊政治经济,聊聊传统文化,因为在这个万物互联的世界,孩子已经沉浸在信息潮流之中,他们随时可以捕捉到大量的信息,但是他们的理解和认知水平还不够,作为家长,不妨主动和孩子聊一聊,一方面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一方面可以启发孩子的思维,没准还能听到孩子的洞见呢。
孩子不是学习的工具,孩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我们只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养分,他们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知识、信息、情感都是养分,交流是渠道,而一个一个的话题,正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不妨也试试,开始与孩子的话题吧,思想的火花在不经意之处点亮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