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拖延症的三种比较常见的起因

2020-01-17 23:40:13 松果小编
做事情爱拖延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有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有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平时有拖延的情况存在,甚至有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做任何事情都爱拖延。 拖延症,听起来像是一种病。其实通常情况下当人们说自己拖延症时,更像是一种打趣。针对自己做事情爱拖延的表现,然后惯以一个拖延症的称呼。 虽然做事情爱拖延并不是一种好的行为习惯,但是一般情况下并不会给我们带来特别严重的危害。因为虽然有时候会拖到最后才去做,但终究还是会把该做的事情做完,不会给自己带来特别麻烦的后果。这时候更像是一种懒惰的表现,因为惰性是人人都有的。 但是如果出现严重的拖延症,则需要引起重视。严重的拖延症一方面是对日常的工作生活带来麻烦和困扰,另一方面会对一个人的身心都带来比较消极的影响。导致人们产生负罪感、内疚感,自我否定、自我贬低,而且可能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其他症状。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出现拖延症这种现象,除了上面说到的惰性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导致爱拖延的原因多种多样,下面这三种是比较常见的起因。 追求完美导致的拖延 追求完美和拖延好像完全是相违背的两个词,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追求完美,又怎么可能爱拖延呢? 其实是这样的,很多人因为追求完美主义,做任何事情,都希望自己可以做得尽善尽美,而且也不希望在做的过程当中出现什么差错或失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就不可能去仓促地做一件事情,因为仓促之下,必然无法把事情做得很完美。 所以,他们就只有在自己做了充足的准备的情况下才会采取行动。而这也就是拖延产生的原因,因为做准备是需要时间的,只有时间充足他觉得才能对所要做的事情进行准备。 这种情况下当他面对一件要做的事情时,可能总是会对自己说“再等等,再给我点时间我可以准备更充分,可以做得更好”。 针对这种情况的拖延,其实更多的是需要意识到,一个人是不可能一点错误不犯的。如果可以意识到这一点,可以面对带有小瑕疵的生活,情况应该就可以好转。 因为抵触导致的拖延 这种比较好理解,就是面对一件自己不喜欢的反感的事情。比如说父母很严厉的命令一个孩子去做一件事,面对父母严厉的口吻孩子很可能内心产生抵触。这时他不能明确拒绝父母,但是却可能会故意行动迟缓,以此来拖延时间。 这种情况在工作中也比较常见,如果领导安排你做一件自己不乐意的事情,或者是领导当时的态度让你很不满。就很容易内心产生抵触情绪,这时候你做事的速度,行动的效率就会变慢。 这其实是一种无声的反抗,用拖延的行为,来反抗那个对你施加压迫让你不满的人。 这种情况需要意识到,拖延并不能真正的改变事态,而且会因为拖延让这个事件导致的情绪在自己心中占据更长的时间。 因为不自信导致的拖延 这种情况更多的是一种回避和自我保护。在做事情的时候非常关心事情的成败,但是对自己能不能把事情做成自己并不确信。同时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万一如果把事情办砸了,别人会怎么说我,会不会认为我能力不足。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失败,如何才能避免别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最万无一失的方法就是不去做这件事,因为你不做,就肯定不会失败,不做的话别人就肯定没有任何理由来怀疑你的能力不足。 同时自己还可以安慰自己,我不是做不好,只是因为我没有去做,如果做的话,我肯定能完成得很好。这其实就是一种逃避,用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自我安慰。 这种情况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且客观的认知,要接受并面对现实。首先是要给自己信心相信自己是可以把事情办好的,其次是即使做不好,自己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完善自己,而不是靠逃避来自我欺骗。 这是三种比较常见的导致拖延的起因,当然还有其他的情况存在,每个人的起因当中可能都会有一些不同的因素。 面对拖延,首先就是要认识到自己拖延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只有搞清楚了起因,才能从根本上对自己的态度进行扭转。当然,还需要用理智和毅力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先从特别小的事做起,一点点培养自己的行动力、执行力。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