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想自杀
2020-01-06 13:38:51
松果小编
从未想过自杀的人,或许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自杀。活着不好吗?还有什么比死更痛苦的吗?
有,就是当你的世界里,真的饭变得不再好吃,觉也无法睡着或者无法睡醒,感觉不到阳光的灿烂,不会去在乎花到底香不香的时候。
自杀背后的因素跟人的内心一样复杂,没法说明白,只能以偏概全,大致分类。
1、冲动型自杀,也称情绪型自杀。在遭遇一些负面事件时,个体体验到极度的悲伤、绝望、压抑、狂躁等情绪后无限放大,最后采取了极端的自杀行为。
有研究表明,此类型自杀的冲动一般持续时间为13秒,也有数据统计,超过一半的自杀是在10分钟内决定并实施的。总的来说,就是从想法到行动之间的时间非常的短。如果他熬过了这段时间没有实施自杀,他也许会对当时的自杀念头感到唏嘘。
一位17岁的少年,突然从轿车里下来,不顾川流不息的车流,身后紧追的母亲,从高架桥上一跃而下。母亲跪地痛哭,随后而来的医护人员当场宣布其死亡。从孩子冲出车到跃下高架桥,前后没有超过5秒。
网上的报道是这样的:4月17日晚上10点左右,上海卢浦大桥发生了一起跳桥事故。据调查,跳桥者为一名17岁在校高二男生,经120确认当场死亡。据男孩的母亲反映,儿子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到了她的批评。当她开车行驶至卢浦大桥时,儿子突然跑出车门纵身跳桥...
也许只是在常人看来没什么的口角,但是却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急性的情感痛苦下,不顾后果的“一了百了”成了他们摆脱当时剧烈负面情绪的最极端且最迅速的方法。
2、计划型自杀。我觉得也可以称为“理性“自杀。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这种类型的自杀者,多半都是抑郁症患者,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很多抑郁症患者不曾自杀,很多自杀的人也并非有抑郁症,二者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只是当这两者同时发生的时候,一个常常影响另外一个。
为什么称之为“理性”,因为他们往往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这么做会引起的后果,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和挣扎,多半也做了一个详尽的计划。
9月28日中午11点30分,一条由新浪网友“@风不喧嚣”发布的微博,很快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和震惊。
这条微博的内容是——
一天多前我自杀了,烧炭,这条是定时微博,麻烦看到的人帮我报个警,地址是南京市浦口区旭日上城小区XX栋XX单元XXX室最靠近门的一间小出租屋,谢谢咯,这不是开玩笑……多谢帮我收尸了。
起初,有人以为这是个玩笑。但结果让网友们痛惜并震惊:这名网友利用微博定时功能,在自杀前写好这条微博,一天以后发出,只为了通知他的亲友帮他去“收尸”。他,最后真的自杀了。南京江北警方证实了案情属实。
可能是一个人经历了长期的或者实在无法忍受的负面情绪(比如孤独感、绝望感、自我累赘感、空虚感等等)、反复经历痛苦和刺激性事件等,同时在他看来,已经走投无路,所有方法都不能缓解负面的情绪、摆脱他正遭受着的痛苦或者得到他想要的,他才选择了“压箱底”的最后一个办法——自杀。当苦恼愈来愈庞大沉重,难以负荷,无助带来的疲惫和失去理智思考的能力,逼得只想斩除痛苦,而不是拯救自己。
对于以上2种自杀类型,有这样一个理论提出了解释:自杀逃跑理论。
自杀逃跑理论认为:个体尝试自杀是为了逃避当前负性情绪带来的痛苦,个体体验到强烈的痛苦,从而将死亡作为解决强烈痛苦的方法,因为他们想不到其它有效的方法。
自杀并不是自杀者的目的,以自杀逃避存在的问题才是自杀的本质。
或是为了解脱、或是为了逃避,也有可能是报复。
之前听过一个报复的案列:
一个女生被男朋友甩了,女生悲痛欲绝,要在男朋友学校大门前的树上上吊自杀,让他以后经过校门的时候,都想起自己,让他内疚自责,活在罪恶感之中。所幸,成功的危机干预了。因为往往你的“杀手锏”起不到你想要的作用,而由于自杀的不可挽回性,通常也没有办法验证结果。
题主还问了,是否跟心理韧性有关系呢?
根据一些研究结果,心理韧性和自杀意念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心理韧性越好的个体,在困境中有更好的适应能力。所以确实是呈现正相关的。但是这不能拿来作为攻击自杀者“矫情”、“脆弱”、“一点小事就想不开”的武器。
叔本华说,“生存的恐怖一旦大于死亡的恐怖,一个人就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不应该绝对地去谴责自杀,自杀可以是人们的一种选择,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最后的选择。
死亡的那一头或许有光明、平和、恐怖或虚无,但我们不知道那边到底是什么,因此最好把赌注放在我们活着的世界上。
子非鱼,无法知道鱼在水里是乐是苦。所以当有人跟你说他想结束生命,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美好和期待的时候,像题主这种善意的想法或者劝告——为什么要自杀呢?人生没什么坎是过不去的,想开点——也许会推开他。这个时候不如说一句,我不知道原来你忍受了这么多痛苦,不知道我可以做些什么能让你感觉好一点。也许别人的一丝善意,就会成为他世界的一缕阳光。
最后,想起之前听一位老师说过:其实任何事情都会过去,只是 是不是以你希望的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