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在那里,不多不少。

2019-12-30 15:39:11 松果小编
你喜欢或不喜欢,时间就在哪里,不多不少。 拖延的人无疑是时间管理的失控者。但是,参加管理培训似乎无济于事。即使你能很清楚地把事情按紧急性和重要性分到四个象限,也非常清楚“要事第一”,可是拖延的改善似乎差强人意。问题在哪呢? 那么就谈谈这个问题,帮助你从深层次挖掘问题,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它从“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的差距入手解决这一问题。“客观时间”是精准的一天24小时,是铁面无私的度量衡,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但是“主观时间”却千差万别,它受文化家庭背景、生物遗传和个人心理影响。当“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发生冲突,拖延就发生了。 最有意思的是“时间感”的演化过程。请和我一起进入时间的隧道,追溯从出生到死亡这整个过程中,时间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心理。 婴儿时期,需要必须及时满足否则就会绝望。幼儿时期开始逐渐适应父母亲的时间,儿童时期会与外界更多的规则和期待发生冲突,少年时间固执坚守对时间无限和可能性无限的感觉,青年时期时间越来越有现实感,中年时期因时间余额告急而压力倍增,行至老年,时日无多,面对现实,反而淡定从容。 拖延者对于时间的感知往往与他们所处的“客观时间”不符。 因为对过去的留恋不舍,或对未来的未知迷茫,人们希望停留在过去的某个时间。小学生们面对长长的作业清单,希望自己是无忧无虑只用吃喝拉撒的小娃娃,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无比留恋和向往青涩校园,希望能躲开成长的压力。行至中年,怀着对为人父母责任感的敬畏,一再推迟要宝宝的计划,心里觉得自己还太年轻……他们会将“主观时间”的时钟往回拨,并下意识地做出与“主观时间”相符的行为。 这时,拖延成为“不想长大”的“避风港”。 客观时间,是杀猪刀,它真切地在我们身上刻下岁月的痕迹;主观时间,是万能药,它帮我们去到任何我们希望在的时刻。 但最终我们需要感悟的是“成熟时间”,它意味着承认和接受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并有能力在两者之间有弹性、自然地过渡和变换。你做到了吗? 你拖延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假设儿时你有一对经常争吵的父母。在3岁之前,海马体还没有成熟,但你经常看到父母怒目相向。虽然你不能明白他们争吵的原因,但他们的表情和声音吓到了你,在你的小小世界里,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他们才争吵。 随着你长大,这些记忆已经不那么真切,但是却进入了你的潜在记忆。你成年了,拥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一天你的另一半因为小事对你态度不佳,这时,你的潜在记忆瞬间被点燃,同时被触发的还有“你真差劲,所以所有人都冲你发脾气”的内心独白。 这种感受一时间排山倒海,你思维中心中理性的部分(我们应该好好谈谈)立即失灵,或者你的愤怒喷薄而出,又或者回避面对进入冷战。而这种行为模式又会在大脑中形成惯性的“凹槽”,所以争吵或冷战成为家常便饭。这样,你会不由自主地拖延主动示好重修家庭和谐。 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幸运的是,你突然觉察到,惹怒你的不是那一件小事,而是隐藏在心里那些陈年旧伤;争吵并非因为你不可爱,这是积攒多年你对自己的误会。 现在,你有机会激活你的左额叶,产生对自己和爱人的关照、感应和同情,而大脑的思维部分也积极运转,你认识到应该做家族争吵的终结者,不再让此影响你的下一代。恭喜你,你实现了“左逆转”!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