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表白
2019-12-18 17:01:52
松果小编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道德经》
译文:踮起脚后跟的人,难以长久站立,一心想迈大步朝前走的,难以远行。喜欢自我表现的人,缺乏自知之明。自以为是的人得不到彰明,居功自傲者反而得不到功劳,爱摆臭架子的人,得不到拥戴。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就像是剩饭和赘瘤,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刚来到这座城市,是一个新鲜的大学毕业生,这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算是比较稀有的。
工作落在了一个小的单位。有一位年长的同事对我非常热情,这让身处异乡孤单的我感到十分温暖,我因此称他大哥。有一天,大哥试探地问我,可不可以给他正在读高三的儿子补习功课。说实话,我当时很有一些纠结,虽然我读高中时成绩确实不错,但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多知识都已遗忘得差不多了,要想给一个高三的学生补课,我必须重新复习高中的知识。最后,我还是答应了大哥的请求。我让他先给我找来一整套高中教材,之后的半个多月,我每天都牺牲很多可贵的睡眠,终于把已经走远的记忆追了回来。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只补自己的一门课程,我需要补所有的科目,就像自己要考大学一样。另外,那个时候,学校老师也没有兴起补课的风气,所以,是没有人会考虑补课的报酬问题的。
我很快上手,我的学生也找到了学习的兴趣,进步很快。几个月后,他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这期间,我曾做阑尾炎手术,即使在病床上,我也仍然坚持为他补课。
录取通知书下来的第二天,他们全家请我吃饭,分享他们的喜悦。席间,全家多次向我表达谢意,我每次都大言不惭地领受,毫无谦让之意,并大谈自己付出的辛苦以及作用。酒酣而归,已不记得主人最后的模样了。
后来的许多场合,只要有人提起相关的话题,我都像上了发条一样,口若悬河地极力表白自己的付出与成就,直到一天我明显感觉到,我那个原来热情体贴的大哥,已开始自觉地回避这个话题,甚至有意地躲开我。再后来,随着工作的调动,我们都去了新的单位,主动的来往没有了,人就逐渐的疏远起来,直到断了联系。
平心而论,我的这位同事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明事理,知感恩。而我当初付出的辛苦不算不多,成效也不算不显著,这件事对他也不是不重要,但我们两个的关系为什么就以这种方式结束了呢?我曾经有过反思:如果有人有恩于我,我也一定感激他,并想找机会报答,但这个“恩人”总是不分场合,不分人群,到处聒噪他曾经对我的好,我也一定会厌弃他,这是我本能的反应。我也许还会想,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如果没有他,或许还会有别人,或许会有更好的结果。这是人性正常的反应。我看到了我自以为是的缺陷,也体会到了老子所说的“自伐者无功”的深意。即使有天大的功劳,如果你不懂得谦虚礼让,而一味的自我炫耀,也一样没有人感激你,甚至遭人厌恶。当然,这里边也隐藏着阴阳消长的天道,过分地自我张扬,阴功也就无处含藏了。
试想,如果我当初明礼谦让,不以为功,我与同事的友谊一定会长期维持下去,并历久弥坚。就连他的孩子,我曾经帮助的学生,也可能一直与我保持联系,那该多么完美啊!
有功于人,不可炫耀。相反,有过于人,则一定要表达出来,争取得到谅解,否则,即使是再小的过失,也可能在对方的心里形成心结,难以消弭。
我有一个发小,十分要好的哥们,在那段年少轻狂的岁月,我不经意间使他对我产生了一些误会。当我发觉的时候,事情已经过了一段时间。如果把话说开,即使真的有什么不该,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而我却不合时宜的选择了矜持。以后的岁月,我们渐行渐远,但随着年纪的增长,都隐约为失去年少时的纯真伙伴感到惋惜,便有意地增加了往来。有两次,我尝试着提及当年的往事,都被他把话头拦开了。由此我知道,当初的误解,一定在他心灵的最柔软处形成了深深的伤,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伤口的外面已形成了厚厚的保护层,脆弱而敏感,不可触碰。有什么罪恶会比伤害一颗柔软的心灵更不可饶恕的呢?因此,我常常在暗地里忏悔自己曾经的愚蠢无知。只好如此吧!一切都已过去。可是,那真实的心结,却成了我们之间永远不能跨越的须弥山。
总是看到自己的长处,总是自以为是,只会做出愚蠢的事来。在此,我把自己曾经的愚昧表述出来,旨在提醒后来的人们,汲取我沉痛的教训,不要再犯和我一样的错误,贻误终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