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

2019-12-16 06:36:28 松果小编
这个故事起源于江苏当地媒体的一次寻找。 常州一位农村母亲郭巧娣,吸着氧气躺在床上,晃动着枯枝般的手,在生死边缘徘徊。 当人生快走到尽头的时候,她湿润着眼眶对记者说,自己最放不下的,是20年都不曾见过面的50岁儿子——王永强。 王永强是郭巧娣的小儿子,1969年出生的他,从小就是个“别人家的孩子”。虽然出身贫寒,却天资聪明。 从村小到重点高中再到知名大学,从农村到县城再到大城市,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从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考取了中科院的博士,后又在北京大学做了博士后,可以说是个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农村小伙。 万万没想到,母子的缘分就在1999年,王永强博士后毕业与妻子一起出国后不久斩断了。 这一走,就是整整20年,而且音讯全无。 据父亲王纪生说,出国前一天晚上,王永强还给母亲打电话说,因为工作原因,明天就要带着妻子出国了,还说过两年就回来看他们。 起初,王永强还和家里报平安。但后来,就慢慢联系不上了。 半年后,家里人辗转找到王永强的联系方式。 他却态度极其冷淡,随后失联。 为寻找王永强的下落,父母找到他的老丈人,却被告知王永强已经和人家女儿离婚。 王永强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出国后性情大变,渐渐与家失去了联系? 这一切的谜团,所有人都想知道,包括当时帮郭巧娣寻找孩子下落的媒体。 不久后,在网友的扩散中,王永强被找到了。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以为这么多年后,听到母亲病危的消息,他会第一时间赶回家,和家人团聚。 但当时正在美国亚特兰大工作的王永强,听说家人正发动媒体找他,只是让中间人带了个话:“不要再找了”。 当被问及是否会回去见妈妈最后一面时,他只说了7个字: “清官难断家务事。” 故事进行到这时,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王永强被迫失联,而是他根本就不想和家人联系。 很多人咒骂王永强“读了那么多书,却丢了良心”,也有人讽刺“中国父母皆祸害”,还有人感慨“我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所以我不劝你选择大度”。 是的,我们不知道在寒门出身的贵子王永强身上发生过什么,才让他对家人与母亲如此的冷漠与决绝。 无论人性本善也好,还是人性本恶也好,父母对于每一个做儿女的来说,都是永远放不下的牵挂。 我相信没有一个儿女最开始就是铁石心肠、忘恩负义的。 如果让我们抛开道德伦理来看王永强的选择,那只能说原生家庭与病患亲情才最后可能是他20年不愿回家的理由。 02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才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种关系。 而忽视的结果背后,往往就是一出出悲剧的开始。 关于亲生父母和原生家庭,关于童年治愈和亲情之痛,被忽视的孩子也许会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 在今年大火的一部家庭剧《都挺好》里,姚晨饰演的职场女强人苏明玉,事业有成,自信洒脱。 妈妈去世时,一直是她在料理后事,同时她还能远程指导下属的工作。 当所有人都在感叹她的坚强时,才发现完美的背后是原生家庭成长过程的千疮百孔。 父亲和母亲的结合并不是因为爱,而是外婆为了舅舅能迁入城市户口,让母亲嫁给了有户口的父亲。 母亲的婚姻是为了舅舅的户口,后来赚的钱也大多补贴给了舅舅,母亲从小就被外婆当作了舅舅出人头地的工具。 于是,当明玉出生后,母亲自然延续了外婆的想法: 明玉,你是女孩,你怎么能跟你两个哥哥比。 你将来是要嫁人的,嫁人了就是别人家的人,我们只有义务养你到十八岁,同样的,将来你也没有义务为我们养老送终。 这也是为什么,明玉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却从小不受母亲的待见。 平时,明玉放学回来要打扫家务、帮哥哥们洗衣服。 大哥要留学,母亲就卖了她的房间给大哥凑学费; 二哥要旅游,母亲二话不说掏钱; 而她想上补习班,母亲一分钱都不肯出。 原生家庭让她成了无比坚韧的人,也留下了难以平复的伤疤。 她想与苏家、与自己不快乐的过去决裂,却发现一家人终究打断骨头连着筋;她想与家里的一地鸡毛决裂,却因为良心不安,始终无法置身事外。 明玉的纠缠与痛苦贯穿了全剧,让人无比心疼。 曾在《奇葩说》里,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很多人把长大以后的所有不顺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碍,过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门槛,都归结为原生家庭,有那么严重吗? 很严重! 家庭是社会的浓缩,人是家庭的浓缩。 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和原生家庭的联系实在是太紧密了。 我们经常说“家和万事兴”,血缘关系是最可靠的关系,可往往正是最亲密的关系,结出了最沉痛的仇怨。 那些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甚至要用一辈子去消化。 03 当这一切的伤害,都变成不可逆的时候,又有很多人会告诉你,要原谅自己的父母,放下那些年受过的伤,因为那些“已经过去了”,更因为那是“你的父母”。 然而,恰恰因为他们是生你养你的父母,才造成了比别人重千百倍的伤害。 去年2月,北大男生王猛(化名)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引发全网轰动。 他是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状元,被北大生物系本科录取,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当所有人都开始指责王猛“出人头地后就丢了孝道”时,王猛写了一封15000字的长文,赤裸裸地控诉着父母从小到大对自己的一次次伤害。 信里描述了很多细节: 从小父母把他当女生养,自己抗议却无效; 学校举办活动要求穿短裤,父母却逼迫他穿长裤; 说好的毕业旅行,却始终是“炫耀孩子成就的宣讲会” …… 他还在信里提到,父母是事业单位职工,自己被送进了“全年级不到十个人”的初中。 在这个学校,孩子被打耳光、抱摔、掐和羞辱都是常态。他想换学校,而父母坚决不同意——你太小了,还不会骑单车。 但本质的原因是:父母的单位和这个中学是利益共同体。 留在凌霸肆虐的学校,他的倾诉换来的却是侮辱和暴打:最卑贱的狗才需要什么公平。 读大学时,父母还要求他对亲戚“三天一电话,七天一拜访”。 甚至王猛到美国读研,也被强迫跟一个姚姓的高干子弟搞好关系,但这一切,本质是为了:讨好姚,炫耀自己有个高材生孩子,以及通过姚继续监视我。 一切学习、生活,都由父母把控,他任何越出边界的行为,都会被阻止,并遭到唾骂。 父母从不关心他的成长坏境和心理健康,对他在成长中的一次次“求助”视而不见。 王猛父母的这种控制欲,在中国教育观里有个很特别的别称,叫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为彻底摆脱父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不回复父母的任何信息。 如今,而立之年的他,依然内心敏感,不善交际,犹如一个情感上的孤儿。 在中国,有太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为人父母。 王猛的父母所做种种,掰碎了,揉烂了,简直就是——我们犯了很多中国父母,都最喜欢犯的错。 04 张韶涵最出名的一段时间,居然是因为一起与母亲决裂的丑闻。 因为家庭原因,15岁的张韶涵就很励志,一边读书一边打工。 2001年电视剧《MVP情人》挑选女主角,张韶涵凭着3秒钟的视频,得到了这个角色。意外的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在她演艺事业十分红火的时候,她非常相信自己的母亲,把所有工作上的事情都交给母亲打理。 2007年,有媒体爆出张妈妈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与某歌手公开交往,甚至还被拍到街头激吻的照片。 张韶涵当时力挺妈妈,说因为自己是公众人物才让妈妈的私生活被拿出来讨论。后来张妈妈离婚,要求张韶涵支付赡养费,但张韶涵没有答应。 2008年,因为心脏不适到加拿大就医的张韶涵,被确诊为心脏二尖瓣膜脱落,医生建议她通过手术治疗。 但就在张韶涵患病期间,张妈妈却控诉张韶涵不养自己,并将其出道多年辛苦赚来的2100多万人民币转走,还要求她让出豪宅,并支付每月30万人民币的赡养费。 不仅如此,她还曝自己女儿的黑料。有媒体曾拍到张韶涵憔悴素颜,张妈妈便说是喝酒吸毒所致,还曾发表张韶涵出柜言论。 面对母亲种种心寒的举动,张韶涵狠心发表了“母女缘尽”的言论,这也让她在媒体上得到个“不孝女”的称号。 此后,张韶涵还被爆出也是因为赡养费的原因,与爸爸决裂的新闻。随后,张韶涵的舅舅也出来声讨张韶涵不孝。 因为负面新闻缠身,直到今日,张韶涵的演艺事业都没有多大的起色。 不得不说,张韶涵真的过得很惨。 在接受采访时,对于总是被过去牵绊,她坦言:如果说不痛,肯定是假的。 但就在她去杜拜跳伞,一跃而下时,她终于大彻大悟: 我告诉自己不要往后看,唯一要往后看的是看自己走了多远。所以我就一直拼,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要学。 是啊,有句话说得好,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 愿每个被原生家庭辜负的孩子,可以放下仇恨与负担,去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过往种种,都只不过是人生的一堂课,教会了我们一些事,让我们看清了一些人。 放与不放,任君选择。 05 当前段时间,陈乔恩公布自己恋爱对象时,被骂上了热搜。 我才想明白了一句话: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没有一种关系可以越界。 就像情绪压力管理讲师王梓恒曾说的那样: 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界限感清晰起来,才是我们从现在应该开始做的事情。 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也别让自己管得太宽。 即便对于一个孩子来说,TA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与选择。 他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面子。 为什么看似越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和父母决裂? 因为走出去的孩子,特别是底层出身的孩子,来到钢筋水泥、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丛林社会后,几乎每个人内心都发生过激烈而动荡的战争。 战争中,个别人挺不下去,倒下了。 大部分人,挺过来后,在自卑中重建信心,在受伤中学会自愈,也开始审视自己的源头与出身。 所以明白了,原来自己现在的某些心理缺陷,都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带来的。 慢慢的,看着越来越优秀的同龄人,这一类靠着读书改变命运的孩子,充满了拼搏的精神,想要去改变,想要去拜托。 改变父母由于不良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创伤,摆脱父母从小到大的精神控制。 所以他们变得沉默,变得绝情,只因为自己不想再变回曾经那个自己。 “小时候,我没有办法逃,所以我只能拼了命的读书,就为了有一天,我有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力。” 我想这就是这一类孩子,小时候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是长大后不愿再和父母联系的本因。 我曾今看过这样的一个墓志铭,值得我们深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守住一个成年人最基本的界限,是一种最基本的尊重与品质。 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身边的每一个人来说。 总有一天,他们都会谢谢你的那点“距离感”。 “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