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事我来猜
2019-12-14 11:27:23
松果小编
在一个温暖的夏日,你和你的朋友躺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休息,蓝天上飘着几朵棉絮般的白云,你指着其中一朵白云对朋友说:“看,那朵白云多像一个穿着婚纱的新娘,拖着长长的裙摆。”你的朋友回答说:“哪儿?我看不出来。在我看来,那倒像一座火山,有一缕轻烟从它的顶部升起。”当你们试图劝说对方接受彼此对于同一形状的不同知觉时,气流的变化又将云朵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样子。但是,为什么你们俩看到的东西竟然会如此不同?你们面对的是同样的形状,而对它的解释却是两种完全不相关的物体。
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知觉都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从云的形状里看出来的不同物体或许代表观察者人格的某些方面。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所见的事物确信无疑,认为是“客观存在”,而事实上却并不尽然,被我们所执为客观的往往掺杂着我们主观的理解。这一现象也是投射技术这种心理测验的理论基础,而投射技术往往用来进行心理疾病的诊断工作。
事实上,关于对相同的事物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感受的说法,早在2500年前的古人就有类似的阐述。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句话被后人简化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子还告诫那些从政者,在选拔人才方面要全面考察,免失偏颇。全面考察,正是避免个人主观错误的有效方法。
在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鲜明的例子:有的人认为他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奸臣,挟天子以令诸侯,谋心篡汉;有的人则认为曹操侠肝义胆,胸怀天下,仁为己任。对同一人物的完全相反的评价,除了有的人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外,更多的则是来自于每个人内心对不同事物的执着而已。
有一则关于苏东坡的家喻户晓的故事,听起来也蛮有意思: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日移竹影,一片寂然,很久了,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心中欢喜,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逶迤在地,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和尚微笑不语。苏东坡心想这回让佛印和尚吃了一记闷亏,暗暗得意,禁不住悄悄告诉苏小妹,想不到苏小妹却说:“哥哥你又输了。佛家有经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见。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而你看他像牛粪,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牛粪呀!”
“心有所想,目有所见。”这是佛家的见地。
佛家认为,认识模式决定了我们认识的世界,可以通过唯识的三性说作进一步说明。所谓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认识的三个层面。首先是遍计所执性,即主观错觉的世界。因为每个人在认识世界时,会受到观念、经验、情绪、习惯、文化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这种认知模式,就像一幅有色眼镜,对我们见闻觉知的一切进行了加工。这种加工是持续不断的,觉得这个人可爱,就找一大堆理由证明他的可爱;觉得这个人讨厌,就找一大堆理由证明他的讨厌。可以说,理性很多时候都在为我们的感觉打工。随着加工的深入,我们就越来越确信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其次是依他起性,说的是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认识有着共同的源头,那就是心。第三是圆成实,即世界的实相。
对于我这样的凡夫来说,我眼中的世界,难免是主观的错觉。明白了这一点,我将不再执着自己对一些人、事、物的看法。尤其是自己觉得难以接受的事情,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也许并不见得有多么不堪。为自己的心多开一扇窗,是智慧的增长,也是学习的现实意义。
白云苍狗,唯心所现。《坛经》中有则小故事:旗杆上旗幡招展,一沙弥说是风在动,一沙弥说是幡在动,六祖惠能则一语道破天机:“既非风动,又非幡动,仁者心动。”
眼中的世界恰恰是内心的投射。所以,你眼里的别人,你口中遭遇,早已出卖了你的内心。你的心事,何用我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