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是怎样处理他人的无礼的
2019-12-09 19:34:25
松果小编
无论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熟悉的人群,我们都可能遇到别人的轻慢甚至欺侮。该怎样对待这种无礼的行为,向来有两种做法:一种主张息事宁人,惹不起躲得起;一种主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自己不吃亏就行。那么,究竟哪种方式更好些呢?还请先看两起实例吧。
小华是本市一所职业学校的学生。说来也怪,从小学到中学,直到现在的大学,小华的身边总会有一个男生欺负她。不久前,班级搞活动,只为了一件丁点小事,那个平时也爱欺负她的男生竟然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指着鼻子骂她,让她十分窝火。小华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导致最近胸闷气短、入睡困难、食欲不振。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小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她由母亲抚养。母亲经常告诫她不要跟别人发生冲突,这养成了她懦弱、退缩的性格。从小到大,当别人用略有挑衅性的言语试探的时候,她都不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乱之所由生者,言语以为阶。”有人见她软弱,自然就变本加厉的欺侮她,这就像地上的坑洼一下雨就积水一样自然。而她不断退缩,一再忍让,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最终身心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小强是一名高中生,因为经常打架被学校开除。父母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小强比别的同学发育晚。低年级的时候,他比别人矮一截,经常被人欺负,每次回家诉苦,爸爸总是说:“男孩子告状算什么本事,有本事你打回来!”到了高年级,个子不知不觉长高了。有一次,一个男生又来欺负他,他起来反抗,结果一下子就把对方制服了。对方向他求饶,他体验到了“胜利者”的快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小强被诊断为品行障碍,需要进行专业矫治。
看来,无论是一味的隐忍不发,还是简单的以暴易暴,都不是好的选择。那么,到底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无礼行为呢?
2500年前,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断然否定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里,孔子主张的是用直接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对待别人的无礼行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据《礼记》记载,有一次,把持鲁国朝政的季孙氏宴请当时的社会知名人士,孔子也被邀请参加宴会。可是,在宴会上,季孙氏表现傲慢,并不按应有的礼数对待宾客。孔子见到这种情况,只象征性地吃了几口饭,还没等宴席上的肉菜端上来就说吃饱了,然后就起身告辞。有的人见到孔子告辞,也起身离席。孔子以这种方式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季孙氏无礼行为的不满,在时机、方式和程度等方面,都把握得恰如其分,对季孙氏起到了警示作用。
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情绪,是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方法。《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适时、适度、适当地表达情绪,才能增进彼此的了解,也能使对方无礼的行为“禁止于未发”。
在现实生活中,商、政两界的成功人士,大多也都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我有一个同学,是官场的成功人士。一次,在参加另一名同学的喜宴上,遇到了一位并不熟悉的校友。酒桌上,已至微醺的校友在与同学交谈时,言语轻佻,引喻失义,场面出现尴尬。同学此时充分展示了处事的老道,不慌不忙,正色地对校友说:“我们是校友,可并不是很熟悉,我不知道是不是在哪方面得罪过老兄。今天在这个场合,你对我说这样的话,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校友闻言,酒意顿消,急忙致歉,气氛遂转和谐。
然而,这种看似简单的解决矛盾的方式,却是很多人都难以做到的。对于成年人来说,有的人由于过去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经验,他们已习惯于用压抑、退缩或逃避等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用“合理化”的方式掩藏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的人则因为在过激的行为中尝到了甜头,而习惯于选择用愤怒来宣示感受和发泄情绪。这两种方式,不是伤人,就是伤己,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既来自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来自于父母的示范作用。我的同学所以会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实在是因为他的父亲原来也是一位领导干部,也是处理矛盾和冲突的高手啊。
怎么样,您同意我的说法吗?如有不同意见,可以留言互动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