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立场:道理我们都懂,为什么还有很多烦恼?
2019-12-01 21:41:39
松果小编
如果你认真思考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当我们身边有人遭遇困难时,我们总是能循循善诱分析利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安慰他们,试图让他们情绪好一些。但是,当不幸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之前懂得的所有道理突然显得苍白无力,有的时候还需要其他人来安慰我们。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件事情与我们的立场有关。我在前面也引用了拉扎勒斯和弗克曼的评估理论,决定人们对某件事应激的一个因素是相关度。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事件与我们的关系划出两个立场:一个是当事人立场,另一个是旁观者立场。
实际上,这两种立场会导致我们产生不同的大脑反应。我们处于旁观者立场时,看待问题的方式是理性思维。我们经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当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时,我们运用得更多的是前额皮层这一理性系统,进而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一旦我们站在当事人立场,应激系统就会被唤醒,这个时候人们的行为遵循“暗理性”思维,用原始的本能对待。我们更容易情绪化,并且更短视和更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道理在本能面前都不管用。
高中时,我的同学曾经和我分享一个关于他在公交车站遭遇盗窃的事情。那天,他还是和往常一样乘坐公交车出行。在公交车来的时候,他把手机放到裤袋里,然后拿着公交卡等待上车。就在这时,他的余光扫到有人试图把手伸进自己的裤袋,他下意识地用手去挡了一下。那个人发觉自己被发现了以后,立刻东张西望,接着退出上车的人群走开了。可想而知,这个人应该是个试图趁大家上车浑水摸鱼的小偷。
当同学告诉我这件事情时,从他的表情可以知道,他还是心有余悸的。然而,我听完却不自觉地吐出一句话:“你当时怎么不抓住他呢?”我当时没有安慰他,也没有和他说小偷真可恶,反而带有一些指责的口吻质问怎么就这么算了。
直到有一天,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回头看到小偷面孔的那一瞬间,冒出来的反应是“完了完了,我看到他的脸了,他肯定不会放过我”,然后大脑有那么一瞬间是空白的,呼吸急促,四肢颤抖。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我只是个文弱的高中生,遇到这种事情害怕也正常。
经历这件事情之后,我就理解了为什么我的高中同学丝毫没有抓住小偷的想法。我也明白了当事人立场和旁观者立场存在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更像是“说”和“做”两者的区别。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宗教经验种种》一书中说道:“本能总是第一位,而智力永远是第二位。”道理我们都懂,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都懂的时候,我们一直是以旁观者的立场进行理解,但是有些事情必须是我们亲身体会和经历过才能够真正明白。本能总是轻易地战胜我们的理性,让我们做出很愚蠢却很符合人性的选择。
黑格尔曾经戏谑道:“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重蹈覆辙是因为人们总是遵循相似的人性。当我得知同学差点被偷,我知道怎么做更好,但是当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时,我并没有因此做得更好。
如果一个人自我意识太强,就很容易陷入敏感和焦虑的情绪中。当他听到别人在身边嬉笑时,就会认为是在笑话自己,并且会非常在意。尤其是网上经常有一些负面言论,尽管没有针对性,但他们因为过于敏感,会认为那些言论就是在说自己,并因此感到不满。
这些不必要的烦恼都是由我们的立场知觉导致的,一旦我们站在当事人立场,就会对那些言论和他人的行为更加敏感。这种想法会让我们承受更多不必要的评价压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