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孩子心声

2020-03-13 07:04:30 松果小编
叛逆的表现,是不愿失控的父母,和渴望独立的孩子之间的权力斗争。 叛逆的误区,是父母从自身想当然的经验出发,以屏蔽危险的方式,阻挡了孩子体验人生的可能。 但父母们偏偏忘记了,孩子的成长,不来自父母的说教,恰来自自己的经历、体悟,和由此带来的行动及改变。 所以,缓解叛逆的最好办法,不是当一个大包大揽,什么都替娃做的父母,也不是当一个甩手掌柜,任娃自己瞎扑腾,而是当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远远看着,在孩子需要时,你伸出一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告诉孩子: “你不必复制父母的人生,但你值得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一块不一样的麦田。” 复仇,坏孩子惩罚父母的阴谋。  我还在报社当政法记者时,写过一些案件特稿。 这些稿子中,不少和少年犯有关。  记忆犹新的是,采访中,不管是警察、检察官还是法官,在谈到少年犯的问题时,几乎异口同声的说: 病根在家庭。 很多孩子在复仇。 感觉不到父母爱,或者一小不被父母爱的他们,为了报复父母的不爱、冷落、控制、抛弃或虚伪,通过反复做父母最害怕最讨厌的事情,来激怒父母,直至走上险途。  比如,逃课逃学,犯法犯罪,自残自杀,甚至杀人越货。 他们企图通过极端行为,来控诉父母,但最终毁掉的,是自己整个人生。 无能,人世间最惨痛的惩罚。 一段关系,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最糟糕的状态从来不是争吵和较量,而是发自内心的冷淡。 一个孩子,如果自幼不被爱,成长中发出的求关注的信号,又被一次次漠视,用叛逆向父母发出呼救时,又遭到强力镇压,复仇不成又重新沦入控制之中,他最容易走向的一个极端是: 在丧失一切热望后,破罐子破摔,变成一个废物给父母看。 所以: 反抗的孩子,从来都是好孩子。  最让人担忧的,是认定自己一无是处后,对人生绝望,打心眼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废物,浑浑噩噩,不断沉溺,直至周围所有人都放弃他。 那么,这个人见人烦的巨婴,又是如何沦落至此呢? 我从不赞同所有的问题,都怪原生家庭: 每个人都应该有成长的意愿。 成长不足的人,才总是拿今天的不如意,重提昨天的被伤害。 但我想提醒自己,还有更多父母: 如果,我们的教养一开始就出了错,那么征战的亲子关系,会让我们的孩子,成长变得格外艰难,幸福变得更加遥远。 虽然,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但爱和被爱的需求,会引领我们去学习,去反思,去改变,去突破惯性的厚茧,历经疼痛和蜕变,拥抱新生。 走向新生的路,最早开始于孩子出生时,其次是现在。 1. 尽量给予足够的陪伴 在孩子幼小时,毫无保留地爱他,接纳他,引领他,陪伴他。 允许他是他自己,不必做父母或别人翻版,哪怕普通也没有关系。 不用自己的经历评判他,让他在自己的探索里,拥抱真实的体验。  2. 听见孩子的呼救 听见他的求助和呼救,给予他温暖而有力的支撑。 诚实地告诉孩子,你在他这个年龄时,有过同样的困惑伤痛,做的未必比他好,但最终还是选择相信自己。 孩子从来不喜欢高高在上,但一直欢迎感同身受。  3. 放弃封建家长的做派 父母的威信,从来不来自说教和暴戾,而是言传身教的温度和深度。 在重访童年中,放下身段,捧出真心,让孩子成为你的引路人,治愈自己,突围原生家庭,结束不幸的遗传。 4. 尊重一个人 教育的入口,一直是也永远是——尊重。 尊重,是如实地看见他的独特和残缺,是关心他的伤痛和困惑,是真实和他交流想法,是像尊重任何一个大人一样尊重他。 看见你的孩子,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附庸。 让他在被看见里,变得日益勇敢而自爱。 没错,惟有爱,是最后的出路,也是唯一的救赎。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