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的好不好可能源于“破窗效应”

2020-03-11 09:20:45 松果小编
在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然后停放在不同的地方,一辆车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某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他将停在布朗克斯区那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也给打开了,结果当天就被人给偷走了。 而在帕洛阿尔托的那辆车,放在那一个星期也没有被偷走。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很有趣了。 菲利普·津巴多用锤子将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仅仅过去了几个小时,这辆车就不见了。 在这项实验的基础上,知名学者威尔逊和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的理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那么就会有更多的窗户玻璃被打坏。 原因就在于这个破掉的窗户容易给别人带来一种示范性的纵容。 这理论其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我举一个很生活化的例子。 原本很干净的楼道,但若是有人将一包垃圾扔在角落里,且不及时清理掉的话,那么就会有两包三包的垃圾涌过来。 最后这个角落就可能变成一个垃圾堆,久而久之,整个楼道可能都会脏兮兮的。 这就是“破窗效应”: 起先原本只是一个小问题,但如果不及时修正,问题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继而引发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后果。 我之所以说这个理论和自律、成长有莫大的联系,原因就在此。 比如说减肥这个问题,今天因为太累了,不想跑步,明天又因为太忙了,也不去跑步,久而久之,你就会彻底放弃减肥了,大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味道。 事业上的成功与否也是这样的规律,你今天偷懒一下,明天也偷懒一下,虽然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长此以往,你就会彻底沦为一个不努力的人,甚至很可能自暴自弃。 有句话叫: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细细品味,是很有道理的。 放纵、懈怠一天,就相当于打破一个小洞。 如果对此意识不到严重性,不及时收敛的话,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破洞,最后便会千疮百孔。 勿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 这是刘备临终前对儿子阿斗讲的一句,后来也成了争相传诵的名言。 很多人混的不好,往往就源于“破窗效应”,他们大多都经历着这样的过程。 别让“破窗效应”毁掉你的人生。 实际上,“破窗理论”是广泛存在于各种问题上的。 比如说企业管理,之所以要对迟到早退进行考勤,目的就是让大家明白这是条不可触碰的红线。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20世纪80年代,纽约的地铁管理混乱,这导致了很多人不敢坐地铁,到了80年代末,乘客的数量降到了历史最低值。 后来,纽约交通局聘请了戴维·岗思为地铁运营总监,他上任之后,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清理地铁站里那些混乱肮脏的涂鸦。 不仅使用了新的清除油漆技术,还配置了大量的清洁人员,一些涂鸦的人晚上刚画完,第二天早上就被清洗了。 戴维·岗思规定,被涂鸦的地铁不洗干净,不准运营。 几年后,戴维·岗思的继任者继续着这种「抓小事」的方法,集中精力整治了地铁逃票现象,配置了大量的便衣,抓住一个逃票的,就铐上手铐,这些人被安排站在一排。 90年代中期,纽约地铁的情况开始有了好转,到了90年代末,这里成为全美最安全的地铁线之一。 实际上,不管是清理涂鸦,还是整治逃票,这和企业设置考勤奖惩制度的思维是相通的,都是从小事抓起。 将这些小问题解决好了,往往就能从本质上解决棘手的大问题。 人生其实也是如此。 如果不想人生破败不堪,千疮百孔的话,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被打破的窗户及时修好。 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小事抓起,不能纵容自己身上的一些小毛病、坏习惯,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正,这其实就是在“补洞”。 丘吉尔说过,不要浪费一场危机。 接下来的日子,请别再浪费光阴,好好修正自己。 一点点完善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成长一点点。 久而久之,你一定可以见证到一个非常优秀的自己。 与朋友们共勉。 转自网络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