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与智慧的问答

2020-02-26 21:19:54 松果小编
近日,一个松果倾听者看到我个人昵称和简介,产生同频共鸣,于是邀约我做了一翻涉及内容比较深探讨交流。这番探讨交流,感觉很有价值和意义。故而整理发出。供有缘人共同参鉴。以下是对话内容: 清泉叮咚:老师,为什么德那么重要,为什么要强调德? 智通老师:德为道之用,是自然规律,在人类生命中的一种自然显化。试问,有谁能违背规律而活呢? 清泉叮咚:看了老师的一些文章,受益匪浅。只是从经典学起我感觉时间不够,也扎不进去,老师能不能用现代的语言阐述一下经典的修行? 智通老师:经典的智慧,现代人正在复兴,目前社会中比我们年轻的一代人,已经开始学习并结合时代而思,而用,而悟了。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很多人受到的教育局限,传统文化丢失,所以有被新时代青少年超越的现象。 但即便这样,我们学习圣贤智慧,传统文化经典也不晚。 因为这些规律性的经典和圣贤智慧,是我们革新自己的旧思想的法宝。也是我们更新升级生命系统软件的,高级版本软件。 清泉叮咚:是的,我们所受的教育的确限制多多,传统文化固然优秀,可这里面有很多问题,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就是一个证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华是什么,难道还要像古代那样死读圣贤书吗,应该有新的解构解读才是。 智通老师: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问题,很多人认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其标准是什么?由谁来定这个标准? 这种取舍的思维,本身就是局限于在形式和表象层面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这种方式永远都学不到精华,反而把糟粕学了一大堆! 清泉叮咚:老师说的有道理,这是割舍的思维。 可是经典实在太难懂了,穷其一生也未必学到多少,自古以来修行明悟的有几人,我觉得自己做不到,盼望着有能融汇贯通中西思想古今合璧的人物出现。 智通老师:刚才说到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问题。这方面我们现代人,一定要用透过表象究其本质的方式学习。这样才是正确的方式。 清泉叮咚:感觉这需要慧根,透过表面究其本质,这得需要多大能量。 智通老师:所谓精华和糟粕,其实都是相对的,在表象和形式层面的取舍。我们要知道,永恒不变的是规律,而永远变化的是表象和形式。若把过去古代时期的表象和形式拿到现代社会,那所有的传统文化都不符合现代社会,若把表象和形式层面的东西剥离,只是继承和弘扬本质层面的智慧。那很多传统文化里面的东西都是精华! 清泉叮咚:老师觉得本质层面的智慧是什么? 智通老师:人确有三根,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讲上中下三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从我们生命的个体来讲。本质层面的智慧,就是我们人通过学习圣贤智慧,承扬传统经典,在学、思、行、修、悟的过程中实现明心见性,然后以道心用世的一种高级生命状态。 清泉叮咚:明心见性,这不是一般的难吧?从经典去学习,与现代社会反差太大,就不能以现代化的语言,现代的思想工具解读经典吗? 智通老师:明心见性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难就在于现代人不能放下世俗的东西而为五毒所染污,沉溺其中而迷失自我!所谓不难,就是在心相上明悟一切因缘事果的规律,依心而活的时候,这也不难。 您可能很少读经典,所以对经典中老祖宗的智慧了解的少。所以您现在用您已有的知识见解所形成的局限思维理解经典,自然觉得学习经典很难!这也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清泉叮咚:是读不进去,尤其佛教的。 智通老师:但你会发现,现代社会,那些从小就读诵经典的孩子,反而比已经接受了现代科学知识教育的大人们更能理解经典。 这说明并非我们现代人学不了,而是存在曾经接受现代知识体系教育的成年人,有思维局限性,形成的固化思维方式,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经典不理解,学不进去的现象。 反而那些从小就读经典的小孩子,就没有这些有知见大人们的烦恼!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