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的你和整体的你

2020-02-26 19:00:12 松果小编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欧文经常使用来访者的“一部分”来比喻那个积极寻求改变的一面,屡试不爽。常用的句式是:“XX(对来访者的称呼),我知道你真的非常沮丧,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失望,敌意,但是你的一部分却引导你来到我这里寻求改变。那么,现在我能跟你想要寻求改变的那一部分说说话吗?”   有点像我们是身体里的勤奋小人和懒惰小人。当懒惰的那一部分在起作用时,我们深陷恶性循环乐此不疲,但是在某个清醒的时刻,身体里那个永远觉醒着的勤奋小人,总能想办法寻找契机,将我们纳入正轨。而治疗师的任务也许就是,安抚懒惰小人,引导勤奋小人,在来访者自身的机体达到平衡的基础上,勤奋小人总能在关键时刻将来访者“托上去”。   这是不是跟我们目前宅在家里的状态很像呢:计划表上是健身瘦腿、美厨大师、每天10个单词、每周一本书、每天1000字的读书笔记、每天n个亲子游戏……;实施起来就是略、略、略……。晚上更不用做一天的总结了——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啊。   谁会不犯错误呢?如果一定要安慰的话,有没有觉得,一个人偶尔犯上一个无伤大雅的小错误,反而更可爱了呢?   如果是在咨询当中遇到这样的情况,相当纠结,我们通常会做一个这样的“鼓励”:取一张空白的纸和一支笔。从你出生那年开始,画一条线,到你能记起的人生第一个“选择”,作为一个结合点,然后画出从结合点发散出的分岔,标注结果。完成之后,由来访者一一叙述,在这么多不同的选择当中,自己选择了哪一条分岔?无论是没有选择的,还是确实选中的,都由来访者做出简要的说明。   当来访者画完一个选择点,鼓励其继续画出下一个,在每个选择的附近标注清楚当时的年龄,并给出一个简短扼要的标签,一直画下去,直到结合点到达来访者现在的年龄为止。   相当于是在当下的情境中,根据来访者自己的意愿和亲手设计,将其未来可能达成的前景提前展示出来,而且出现不同前景背后的原因和契机也是由来访者根据既往历史经验亲自设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我们由于自身了解的局限性和妄自判断导致的误差。   选择和被选择,自己选择和外界干涉,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当时在我们咨询发烧友团队每周的讨论中,甚至为此单独设了一期主题:你的人生选择被干预的程度。看到这个话题,你应该能想象的到,当时在讨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当然是:“绑架”,“被动”,“激情”,“自我成长”,“夺回灵魂”…… 乍一听激情愤懑,后来冷静下来,突然觉得心情惶惶:曾经我们做出的一系列看似被动的选择,难免没有我们自己结合当时的优胜略汰“主动”接受的一部分。就如同婚后抱怨家庭、产后抱怨养育的来访者,如果真的有穿越时空的意识,回到婚前、回到生育之前,很大几率上还是会做出一模一样的选择。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所做出的选择,应该已经是当下权衡之后相对最受益、最保险的一个选择了。   无论是复盘过去的经历还是展示尚未到达的未来场景,我们选择的动机来自于本我和天性,我们纠结的动机则往往来自于超我与期待成功的心态,但这些心态又往往局限于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所以相应的会出现种种情绪反应:懊恼,失望,自我认同感降低,歇斯底里…… 这对应的应该就是前一段时间朋友圈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当你的潜意识无法进入到你的意识,这就是命运。”(摘自网络)   欧文在他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当中定义了生活的四个终极问题:不可避免的死亡;我的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需要的自由;也许生活并无一个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   他觉得,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这四个方面的困扰。人似乎是唯一需要意义来生存的动物,我们是深受困扰的,一旦发现生活毫无意义,那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如果我们总是在纠结生活的意义,纠结自己存在的意义,首先就要思考我们的存在本身——把身边的干扰物都放到一边,手机,电脑,繁杂事务,噪声……统统搁置一边,先想想我们自己的存在。 这将是我们终极一生都会考虑到的话题,当生活中一个主要矛盾退去,就会由另外一个次要矛盾取而代之,上升为新的“主要矛盾”。如果列一个比喻的话,就是一个立方体,将一面推倒之后,另外一面就朝上了。所以,当我们纠结、彷徨、不安全、不确定、不认同、不前进的时候,请先接受所有现在的自己,因为在我们身体当中始终还有一个部分,引导我们步出沼泽。   用一个我喜欢的作家的话作为结尾,在这个特殊的疫情时期共勉:“一个人选择行走,不是因为欲望,也并非出于诱惑,他仅仅是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为了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生活,我们曾为此付出多么大的代价。”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