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家庭劳动的收益者
2020-02-24 17:26:12
松果小编
60后的妈妈,她记忆中的课后生活是这样——挎着篮子到田地里挑猪草,秋收时捡稻穗,周末和家人一起上工,赚工分。80后的我,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学会做饭,每天给妈妈送饭盒是那个炎热暑假里印象最深的事情。农忙时回老家,下地插秧、收麦种稻、打油菜籽等等,虽动作稚嫩,也总能给高负荷运转的家人减轻一下负担。插秧时会深陷淤泥还要提防水蛭,搬麦秆时又热又扎,诚然是辛苦的,但这些场景却在记忆中占据高位,鲜活灵动,每每想起心头总是弥漫着幸福的味道。仔细想来劳动算是极好的疗愈手段,能带来价值感,提高自我评价,心情也就变好了。
现下,在希望孩子能出类拔萃、成龙成凤的夙愿驱动下,学习成为关注的核心,孩子、家长成为分数的奴隶,受其驱使、任其摆弄。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很多家长苦于如何和孩子沟通,试想一下,整个家,你只让他拥有书桌那一方天地,他能甘心甘愿吗?为什么,你明明已经用尽心力去爱他,他却还是感觉孤独、不满,甚至试求远离。是啊,能参与的事情那么少,能聊的话题那么少,他怎会不孤单,他是那么渴望沟通交流,可满到溢出的爱,却让他拥有的爱越来越少。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缺乏基本生活能力的人总是容易被社会淘汰。家长是做好的老师,做人做事的道理总是藏在生活琐碎小事中,培养出类拔萃的孩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琐碎处学起,伟大起于琐屑。有句话我始终相信“能做好一顿饭,你准能把一切事情都做得更好”,做饭是个需要周密计划、环环相扣的工程,首先要考虑兼顾家人的口味和冰箱里的现货决定做那几道菜,再者就是去采购,单就挑选采购食材里的学问都是要学一辈子的。食材到家,洗切煮,要处处合拍,才能井然有序。一家人享用过美味后,收拾好厨房与餐厅,一顿饭才算完成。这样浩大的家庭工程,每天上演数次,孩子偏偏只能参与餐桌上的十几分钟,还要被质问“作业做完了吗”,日子着实是难过啊!
“教会孩子做好一顿饭吧!”“和孩子一起做顿饭吧”。这样你们会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事。洗菜切菜到做菜,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的一整套章法,带着孩子一起做,把大道理融入小生活,“行动教育”完胜于“嘴巴教育”。家庭是最好的学校,学做人学做事,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技能都能在这所学校内学得,家庭劳动则是一门极好的课程,完美兼顾综合性、实践性、技术性和创意性。
让孩子成为家庭劳动的受益者,在家庭劳动中学会独挡一面的思考、沟通、统筹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