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位
2020-02-19 19:24:45
松果小编
今天群内读书的时候,有一个部分让我挺有感触的。作者说,“只有那些一直视青春期的孩子为朋友,并且真正同情、理解孩子的教师和父母,才能继续发挥他们指导孩子的作用。除此之外的父母或教师若是想指导他们,都会毫无例外地被这些孩子拒之门外,因为孩子对他们毫无信任可言,甚至把他们当作外人或敌人。”感触来自于,如果当十三四岁的孩子回到家,和我们吐槽老师的种种不是,甚至可能是怨恨、咒骂老师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要如何站位呢?是和孩子一起“批判”老师呢?还是和老师站在一起“审问”孩子呢?
有些大人可能会蒙圈儿,为什么孩子小学阶段乖巧懂事成绩也还不错,到了初中以后,怎么就和老师格格不入,开始了破罐子破摔的节奏了呢?
排除其他种种因素之外,我们可能还真得需要看看我们的站位——当孩子和老师发生矛盾的时候。大人心里着急上火是正常的,不过,无论怎样的情况下,父母都不能忘记一点:一定要坚定地和孩子站在一起,做孩子的同伙。这样说,不是大人可以不分青红皂白,不管不顾不论理。而是要给孩子这样的心理环境——父母永远是你最后的支持力量,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会和你在一起。这很难,尤其是面对着恨不得暴揍孩子一顿的时候。事实上,越是这样艰难的时候,越是真正建设“与孩子在一起”的心理环境的时候。所以,更是要稳住。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孩子“抽离”那个诅咒、抱怨、愤怒的状态,能创造让他们看到有更多可能性的机会。比如说,可以认真地听孩子各种发泄,不评判,不阻止,不迎合,就是纯粹地听;等到孩子的劲儿下来了,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是否需要父母做些什么?如果觉得孩子情绪还好,能够理性思考,可以和孩子探讨那个时候的老师发生了什么?如果是张三、李四、王五等不同的人看到这样的情形,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切记一点,不要让孩子感觉我们是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在质疑他们,或者是在否定他们,否则会让前面的工作土崩瓦解。这就需要内在“功力”了,呵呵)?如果还可以继续的话,问问孩子,老师做些什么他/她会感觉好一些?如果想让这些感觉好一些,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的话,自己可以做些什么……然后再和孩子一点点去讨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