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肺炎心理支持手册

2020-02-18 19:06:37 松果小编
原创 阿童情感疏导 病毒来袭,无论是身处飓风的中心的我们,还是外围防守的一线英雄,大家都是神经紧绷,无时无刻刷手机。看到新视频、新消息,越看越紧张,越看越恐惧。 有些人会出现头疼,饭吃不下,晚上睡不着,做什么都没兴趣,浑身无力,甚至怀疑自己已经感染病毒。其实,这是我们的身体在报警:你的心理超负荷了,亲。 情绪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但是会展现出来。情绪十分隐蔽,我们先别急着下判断。回想一下,跟之前比,最近的生活有没有出现以下的变化: 1、睡眠障碍。晚上睡不着,早上起得早。睡着后多梦易醒。 2、没胃口,吃不下,吃什么都不香,甚至出现恶心呕吐。 3、原本有些头疼、牙疼的老毛病,突然又出现了,比之前严重。 4、无时无刻在看各种信息,甚至主动去搜集信息,完全停不下来。 5、饭量不变,体重变轻,头发掉了很多。或者饭量减少,体重却增大,油脂分泌过多。 6、特别容易生气,会憎恨没有做好的人,情绪异常暴躁。 7、别人开心放松,也会感到生气,认为对方不合时宜。 8、总担心自己生病,老觉得自己跟患病症状对应上。 9、对于身边封锁城区、街道、交通的信息异常恐惧、心慌、坐立难安。 …… 如果短时间内发生了类似的变化,那么你可能出现了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在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之后,损害程度超过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这不是什么性格缺陷,同理心强、共情力强的人,更容易出现替代性创伤。 我们在关注疫情时,也要关注自己。替代性创伤会导致我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应激反应。如果再加上不规律的生活,信息爆炸,那么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免疫力。 其实,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照顾自己的内心: 1、减少信息输入 只关注官方信息,比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减少各种微信群、朋友圈流通的未经证实的谣言、负面新闻。 信息大爆炸时代,各种渠道获得信息,要能够分辨出真假,对于谣言,不信谣,不传谣,防止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避免徒增焦虑。 2、放下手机,正常作息 放下手机,多关注自己当下的生活,照顾好了自己,以后需要时我们才有更多的能力去帮助更多。 多运动,陪伴家人,一家人和和美美一起看个搞笑电影,看看动漫,放松情绪,合理饮食,正常作息。 3、觉察情绪,理解并接纳情绪 紧张、恐慌并不可怕,就怕自己不接受此时的状态,让这个状态更加的严峻。坦然面对并承认此时可能产生的害怕、担忧、惊慌、无助等心理体验,这都是正常的现象,无需有过多的怨恨、内疚。人无完人,面对灾难,圣人也会害怕,但是我们是人类,是高等动物,拥有聪明的智慧和抗击灾难的能力,病毒也只是人生的一段经历而已,不用过于担心。 对他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也要给予一定的理解,多多进行自我鼓励和对身边人的鼓励。03年非典我们万众一心,打败了病毒,如今的新型冠状病毒也一样能够胜利。 4、多表达鼓励与支持 有负面情绪不可怕,没关系这很正常,但是负面情绪需要发泄,避免被情绪所控制。 “加油”两个字,确实能鼓励人。 “辛苦了”,体恤别人的难处。 “我能帮你些什么吗”,无论能不能帮,精神上已经提供了支持。 5、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当情绪不容乐观,发现确实自己心情非常糟糕,或者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或者老是对人发脾气而自己又不能控制的时候,又或者低沉、暴躁的情绪长时间持续,我们不应该任由问题发展,而可以通过打电话或者网络的方式求助于心理医生,寻求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心理干预的方法来解决也不失明智之法。 同样,医护人员也会承受替代性创伤。 跟普通人不一样的是,医护人员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工作荣誉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医护人员会把工作放在首位,应激反应会更隐蔽,情绪更难被觉察。 我们会在网上看到嚎啕大哭的医生,采访到一半突然哽咽的医生。 我们没发现情绪一直都在。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理性再也压抑不住情绪。 这时候,看起来似乎太情绪化了。 不是的,情绪没有错。这是情绪在帮我们的内心减压。 哭完就没事了。 医护人员的条件有限,可以主动向社会支持系统寻求帮助。 1、聊工作以外的事 2、主动倾诉 3、做与工作无关的计划 4、寻求专业帮助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