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2020-02-18 10:20:45 松果小编
在“积极心理学”出现之前的心理学研究,大多集中于解决人们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填补了心理学在研究人们向善向好的方面的空白,不可谓不伟大,不可谓不创新,不可谓不实用。但一个好的理论,不应仅仅停留于纸上谈兵,而是看人们如何应用于实际,改善人们的生命体验;因此,此文章旨在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公司管理,自我发展四个方面讨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相应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每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起,就无时不刻在接受着家庭与父母的影响。尤其是在生命刚开始的头三年—大多数父母忽视的时期—就已经“决定”了孩子生命的后半程。 父母对婴儿期的忽视很容易理解,大多数父母将焦点集中在孩子入学后的成绩上;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量化、比较的,也是学校老师、社会最为看重的,能够直接决定孩子的命运走向和社会发展;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但就像市场有“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来操控一样,一个人的发展也有“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三岁之前所经历刺激的丰富性)来操控,在某些时候,后者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证明,在父母的陪伴下,婴儿经历的刺激的丰富性越强,它的大脑的发育越好,越可能在学校表现得好;而在这里,婴儿经历的丰富性绝不是指,在父母忙碌的时候被塞过来的电子设备与屏幕这些冷冰冰的东西,而是指父母与婴儿的互动的频繁性。当父母怀着欣喜,用欣赏的目光和言语热烈地回应婴儿发出的每一种反应,它们会成长得更好。在这方面,言语总是充满智慧,“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有的时候正是生命前三年陪伴的质量决定孩子的一生。比如情感方面,父母的照顾越充分、关爱越持久,孩子越有可能获得安全型依恋,在长大后构建亲密关系时会越轻松。 然而,父母的责任与陪伴绝不是在三岁时便戛然而止;三岁之后,父母要做的有更多。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父母在观察和评价孩子时,越多地看到孩子的积极面,孩子发展得会越好。但是这个评价是有技巧的,父母不能扯到一些毫无关系的词汇来赞扬孩子的行为、“为了表扬而表扬”;最好表扬孩子经过努力能够获得的优点,比如“上进”“好学”,而不是天生就有的“漂亮”等;当父母要求孩子时,自己也最好做到, 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这就要求父母有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学会调适;这并不是要求完美,而是要求及格;当你改善了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相信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下,孩子会进步一大截。 学校教育 “教育是点燃一把火”“教育是放飞一只鸟”“教育是呵护一朵花”;总之,教育是在学生原有的天赋上助力,使学生有能力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教育原则中有一条是“长善救失”原则,意思就是用学生长处的发扬,来弥补其短处的不足。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释,这是一种“升华”—将一些不被社会认可的冲动与能量,发挥到与之相似的、被社会认可甚至欢迎的领域;比如,让一个天生好动好斗的男生从打架中解脱出来,鼓励其参加体育运动来宣泄体内蓬勃的能量。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长善救失可以是忽略学生的短板,发扬学生的长处,使学生的长板决定学生的发展;比如,面对一个擅长且喜欢文科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选择文科类的专业。 教师是指导者、“传道授业解惑”者、管理者、引导者,这些汇集到一起的目的是“成人之美”。 公司管理 在公司管理的过程中,我从积极心理学里学到了三点应用。 第一,管理时要善于用人。管理的目的是发挥所有员工的优势,将这些能量汇集起来使公司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每个员工的独特之处,学会欣赏他人的优势,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以“尽其所能”。 第二,管理时要善于激励。所谓的“激励”并不单纯抓住员工的缺点,进行诱惑或惩罚,像训练马戏团的动物一样,通过其达到目的;“激励”源于尊重和相信,是观察到员工的优点,进行毫不吝啬的表扬,然后指出其中的不足,帮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管理要富有愿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追求生命的意义;当有更为宏大的愿景牵引,而且是与许多人一起、为了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而努力奋斗时,会有更大的动力;当一个人琐碎的日常与全中国、甚至全人类的福祉相联系时,它的充实感和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制定一个共同的、绝大多数员工认可的、富有崇高感的目标,是一个公司建立企业文化、赢得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自我发展 人们在攻克“游戏”难关的时候会获得“心流”,体验到愉悦;人们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会获得一股又一股的心流。如果在生命的尽头,你能够把人生所有的心流连接起来,汇成一股强有力的大江大河、瀑布,甚至是大海,你将获得多么明朗而又丰裕的人生!达到这一境界并不简单,在我看来有三点。 第一,找出你的能力所在。能力是什么?是兴趣、经验、投入在时间累积下的产物;是你喜欢做并且做得好的、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筛选你的人生目标。在你能力实现的基础上,选择你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体现着人的价值观、道德感、倾向性等,是一个人愿意倾其一生去实现的愿景。大多数人都希望当自己离开世界时,世界比之前更加美好;找出你的人生目标,就是找出你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方式。同时,你的人生目标应该是能够实现的、具有现实可能的目标。 第三,为经历,找意义。每个人都只能活在当下,在时间的维度上,往前看是过去、往后看是未来。当你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你可以往后看,寻找过去的经历对你的帮助;在当下,注意到你现有的、能够帮助你实现人生目标的资源和优势;在未来,积极地去寻找更多的资源和优势,推动你人生目标的实现。比如,我的目标是从事教育,过去的经历让我更明白传统教育的优势与弊端;现在我有一些学习的资源,能够帮我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未来我会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投入更多努力。 当你一切的经历都因为与人生目标相联系,而生发出无限的意义感,你会产生澎拜的心流,并陶醉其中! 注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 心流: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在此状态时,不愿被打扰,也称抗拒中断。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多样性。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