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拖延症,居然被这几张表格治好了
2020-02-15 12:45:27
松果小编
大家在上学的时候,有没有开学前一天晚上挑灯夜战,奋笔疾书地补作业?有没有在老板要PPT最后时刻的前一分钟才写好?有没有在早上挣扎着起床时发誓一定要早睡早起,到了深夜却仍然放不下手机?
近几年,这种状态还有了专有名词——拖延症。你有拖延症吗?你想克服拖延症么?我最近读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的《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有一些感触,与大家分享,希望给你也带来一些思考。
1.什么是“拖延症”?
国家卫健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传播网络平台给出了拖延症的定义:“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有调查表明,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会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可见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作者伯恩斯认为,“拖延症”是认知扭曲的不良后果之一,什么是认知扭曲呢?就是那些被歪曲,不客观的思维,坏情绪的罪魁祸首。
很多扭曲的思维,都会引起“拖延症”,比如:好累啊,什么都不想干,不如躺下玩会儿手机。这种想法是不是很熟悉,差不多每天都要在头脑中闪现过几次吧?而其实,我们是把情绪当成了推理的依据,只是在欺骗自己,给自己找借口,跟着消极的感觉走。
我想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过“拖延症”带来的伤害,没做的事越来越多,由于时间紧迫而手忙脚乱,内心焦虑,做事效率下降,思维混乱,难以达到自己预想的水准,越拖延越焦虑,越焦虑就越拖延,形成恶性循环。
“拖延症”不仅在学习工作中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同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比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更甚者还有可能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所以我们要引起重视。
那么,我们要怎么克服“拖延症”呢?在克服“拖延症”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它的形成原因。
2.造成“拖延症”的思维定势
书中提到最可能导致“拖延症”的有13种思维定势,我为大家总结成为三类:缺乏自信,完美主义,对外界压力的抵触。
首先,缺乏自信。
如果你有这种情绪,就会把一项任务无限放大,觉得以自己的能力难以处理;或者给自己贴上“懒惰”的标签,认为拖拉、懒惰就是自己的性格。
比如,经常听到有人说:“我要锻炼身体,今天下班就去健身!”。然后等到下班的时候,就会说
“健身房太远了”,“今天上班太累了”,“突然有人约吃晚饭”等等铺天盖地的理由不去了,其实这些不去健身的理由都是客观的吗?如果健身房太远,你不会报名的;工作一天都是在办公室坐着,累的不是身体,健身还能帮你缓解心理上的疲劳。可以把邀约的时间推后一小时,也不会影响朋友之间沟通感情的。看吧,每一个不去健身的理由都是不成立的,我们只是习惯把困难放大之后击败自己而已。
有些小伙伴嘴上喊着锻炼,却连一点点行动都没有,还标榜自己就是懒啊。这更严重了,给自己贴上了“懒”的标签,就会认为懒散就是自己的性格,无法改变,也就会因此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而越是懒散,没有行动力,越会缺乏对事情的掌控力,更进一步地降低了对自己的信心。
其次,是完美主义。
这一类思维定势,基本都是对自己要求过高、害怕失败、害怕批评和反对、贬低自己的成就、认为自己“应该”能做到某种程度等等。
连续在朋友圈打卡背单词30天,就认为自己“应该”英文很好,发现还是看不懂英文资料之后,就不再每天背单词了;每天不吃晚餐,就认为自己“应该”瘦下来了,量体重后不仅没瘦还重了一斤,就开始暴饮暴食了;认真准备演讲稿之后,就认为自己“应该”能获得听众的好评了。
先不说很多事情需要坚持,需要结合自身能力,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我们凭什么就觉得自己“应该”呢?我们为什么认为自己一遇到问题,就有能力轻松迅速地解决呢?为什么认为我们拥有的成功、爱情、健康、赞美都是理所当然呢?
如果我们总是使用“应该”句式,就会无形中给自己压迫感,而这种压力,不仅不会让我们更加努力,还会带来沮丧的情绪。想想在沮丧的时候,是不是无助、无奈、无能的感觉都会找上门来,这些消极的情绪只会让人更想放弃而已。
最后,是对外界压力的抵触。
最后一类思维定势包括两项,一个是害怕成功,另一个是内疚与自责。
只从字面上来看,甚至不敢相信,天呐,还有人会害怕成功吗?
是的,就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拿约情节”,就是对于成功的恐惧,在机遇前的逃避。
这一理论,源于《圣经》上的一段故事。先知拿约奉上帝之托去拯救尼尼微城,完成使命之后,却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人们纪念他。这是上帝的旨意,他做这件事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在面对成功和幸福等美好事物的时候,头脑中会不会浮现出“我不配”、“这是真的吗”之类质疑自己的念头?完成一项工作被领导夸赞,认为只是一次偶然,全凭运气。
而内疚与自责,和害怕成功的第二部分有些类似,害怕成功之后,其他人对你要求更高,你达不到,他人便会失望。
当然,我们的想法都是复杂的,也许几种思维定势都存在,清楚自己的问题,也想走出来,却好像深陷泥潭,就是做不到自救,该怎么办呢?
3.缓解拖延症的方法
为什么我们什么都不做,那些焦虑、紧张、自责的情绪就会钻入脑中?该怎么把这些负面情绪清除出去?也许想一些轻松的事情,暂时转移注意力会好些。但其实更好的,是去做那些你正在担忧的事情,体验到掌控感,那些情绪自然会被安抚。
伯恩斯在书中总结了十四种方法,可以选择出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坚持练习两三个星期,相信你会对自己的改变大吃一惊。从小到大的“拖延症”,居然这么轻易就能治愈!我同样总结了四种类型。
首先,推荐给大家对我最有效果的几种表格法。这几种表格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写下来。
每日活动计划表:
针对思绪混乱,觉得这一天不知道做什么就晃悠过去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列出计划。以小时为单位,先写出计划,然后在完成后记录实际做了什么,掌控的感觉和快乐的程度。只是很简单地记录下来,你就会发现,不管做任何事,都比赖在床上看一天手机快乐的多。
反拖延症表:
把工作或不想做的事情分解成几个小步骤写下来,再写下预计的难度和满足感,做完这件事后写下实际的难度和满足感,让人惊讶的是,实际的难度往往比你预计的低,而满足感却比之前认为的要多得多。
消极思维日志:
写下麻痹你的消极思维,然后理性地写下回应自己的话。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关键是一定要写下来,如果只是在头脑中用正反方辩论的方式来反驳的话,那么将一无所获,因为那些消极的想法好像一个大家族,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又格外团结,刚想好反驳一个内容的时候,它们就一拥而上,把你压在最底下了。
当然还有快乐预测表、TIC-TOC表等等,我就是这些表格的亲身受益者。最开始说的那些不到交作业前一天不写,不到交稿的“死线”不写的,就是我本人了,拖延症重症患者。而用了“反拖延症表”之后,我震惊的发现,自己的拖延症居然痊愈了。
事情好像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一直想学烘培蛋糕却嫌麻烦,在这几个表格的帮助下,我一步一步地完成了红丝绒蛋糕,还在做蛋糕时和家人增进了感情,在吃蛋糕时分享给朋友,得到了很多赞美,一举多得。还有什么拖延症,恨不得每周末都学做不同的蛋糕。
其次,建立自信。
与上面表格法类似,都是写下消极的想法和理智地回应它们。
写下自我贬低地想法,找出其认知扭曲的形式,并加以反驳;写下自己对事情的消极预测,看看是不是真的会发生;写下失败后的后果,然后实现制定对策;最后记录积极的事情,看每天能主动做多少事情,吃饭、刷牙这种小事也要包括其中,不再只盯着自己的不足之处。
再次,是解除外部的压力。
反驳自己和别人的借口,反驳“但是”之后的内容,不给拖延留后路。就像前面给下班后不去健身找的借口,其实都可以理智地回应,那些都不是不去的真正理由,不逃避任务,去做便好了。
最后,即使一件事情也许真的很难,我们也没有拖延的借口。
我们可以使用视觉化成功法,也就是对自己展开积极的暗示,想象自己在一个最喜欢的环境下,彻底放松身心后,逐条想象做完这件事情带来的好处。也可以把一件事化整为零,一次完成一步。
比如,也许你觉得做PPT很难,或者写一篇报告很难,或者其他什么你不擅长的事情很难。那么,不如想想,它必须一蹴而就吗?就像我的一位同事,刚入职时觉得做PPT很难,后来比较有经验的同事告诉了他一套方法,简直像打通了任督二脉,成为了PPT达人,再也不磨磨叽叽不想做了,开始到处收徒弟,传授别人方法。
那是什么方法呢?很简单,拆分!先列出提纲,搭建框架,再根据框架找资料,然后制作,最后修改和优化。听起来是不是已经没有那么麻烦了。而每一项里面还可以拆分,比如找资料这一项,可以先找文章,再找数据,然后找图片,最后来几个名人名言就更出彩了。饭是一口一口吃,字是一个一个敲,把每一步都分解,是不是简单多了。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关于拖延症的部分,大家有没有拖延过?你用哪些方法克服拖延症呢?不如一起交流一下,也许会学到更多更好的方法。如果没有什么办法,也可以和我一样试试能不能被几张表格治好啊。希望你也能早日治愈拖延症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