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是我们童年与父母的关系中修得的
2020-02-12 17:12:48
松果小编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贾宝玉便说:“这个妹妹我见过。”
众人笑他的痴语,贾宝玉就又接了一句:“林妹妹的神情,我好像熟悉得很。”
这就是典型的一见钟情,也就是恋爱中人喜欢说的缘分。
“前世的孽缘”“几辈子修来的福分”......这就是我们用来解释“缘分”的常用的说法。
对于缘分,心理学也有独特的解释:缘分的确是在过去修下的,但过去不是前世,而是我们的童年,主要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修下的。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五岁前就已经基本塑造成型了。不只人格,我们的感情基础也经常是在童年形成的。如果爸爸妈妈给了我们足够的爱与安全感,我们就会在潜意识中将爸爸妈妈当作爱情的原型,并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如果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很少,我们一样也容易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只是情形更加复杂。然而,恋人和父母的原型不同,这就引出了许多幻灭的爱情。
一见钟情是不可靠的,又是可靠的
之所以说一见钟情是不可靠,是因为我们容易执着于源自父母的恋人原型。我们拿着这个大模子到处去套,套中了一名异性,就是一见钟情了。但对方和你过去经历大不一样,你以为他是你的恋人原型,但这只不过是你潜意识中对父母执着而已。之所以说可靠,是因为我们的确难以摆脱过去,源自父母的恋人原型在我们潜意识中深深的扎下了根,这一点很难摆脱。
找“好恋人”,做“好恋人”
通常情况下一见钟情是不可靠的,不过没有关系,因为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在要去找一个“好的恋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努力做一个“好的恋人”。
幼儿心中,只有“我”是唯一的主体,而将妈妈和爸爸视为客体。如果爸爸妈妈爱她接受她,就是“好的客体”,她就会最终觉得,爸爸妈妈和他一样,都是主体。于是,她不仅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爱父母,并最终学会了爱其他人。从此,他对于别人,也就是一个“好的客体”了。
在恋爱中,如果你找到了一个“好的客体”,而自己也做了一个“好的客体”,那么双方就会进一步成长,真正从孩子变成成人,从对父母原型执着化为对伴侣的爱。从而打破缘分=取回“妈妈”,嫁给“爸爸”的魔咒,过上幸福的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