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得了拖延症,其实是自尊心在作祟

2020-04-30 11:05:33 林遇安【关系修复】
一说到拖延,许多人脑海里会忍不住浮现出这样的词汇:恐惧、无奈、自责、痛苦、焦虑。 拖延,似乎带给我们的都是负面影响,但这就是全部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拖延心理学》的作者,全球首个拖延工作坊创始人、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著名心理学家:简.博客(Jane B.Burka)和莱诺拉.袁(Lenora M.Yue)在专注拖延心理研究30多年后,所带给我们对拖延的全新认识。 拖延是个时间管理的问题吗? 我相信每一个人,尤其是别人眼中“优秀”的你,都有过“拖延”的体验。 周末拖着不去打扫屋子;领导交代的任务永远都要拖到最后一刻完成;床头上放着一本好书,总想着要开始看,直到封面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重新丢到小角落里,都没有去翻开;看到自己的体重节节升高,想着要通过每天跑步来减肥,却永远等不到在操场上开始奔跑的那一天...... 在我们的生活中,拖延似乎无处不在,又无时不在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拖延是个问题吗?如果我这样问,相信大多数都会说:yes!是的,拖延是个问题,那么拖延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简博士和莱诺拉博士结合多年心理咨询经验和相关研究,发现:“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根本而言,拖延问题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 刚开始看到这里,我的内心是崩溃,我花费了30块钱买这本书,想要的就是解决我“拖延症”的速成药方,最后作者竟然和我扯起了“学会和自己相处”。我一度想要放下这本书,但最后,还是鼓起勇气把它看了下去。 作者似乎早已看穿如我一样大多数读者的意图,所以他们继续写道:“我们相信,要让拖延之手从你的生活中松开,既需要理解其运作原理、还需要找到应对措施,采取相应的行动。你或许意识到了拖延是怎样耽误了你,但是我们觉得......如果你没有理解自己为什么要拖延,所有这些实用的技巧对你都不会有什么帮助。同样地,在你看穿了自己的老底,完全理解了自己拖延成因的情况下,如果你不付诸行动,你依然不会有所进步。阅读应对拖延的技巧或许是很有趣的一件事,但是阅读不能代替行动......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消除拖延,很多时候对一些事情弃之不理反而对你最为有利。” 看到这里,我被说服了,诚如作者所言,如果我们不做出改变,不采取行动,那么拖延便会一直存在。我决定做出改变,认真对待这本书,跟随她们寻找自己拖延的根源。 拖延怪圈:是可恶的坏习惯还是应得的报应? 拖延是一个可以唤起我们每个人不同记忆和感受的词语,刚刚在分享之前,我请读者用5分钟时间去思考,感受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如果你是一个幸运者,从未受过拖延的严重折磨,你可能会看到:自己按照计划,每天跑步,锻炼身体,半年之后,成功减下了10斤。或是在其他人忙着在周末假期加班累成狗时,而你早已陪着孩子一起到山水中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 遗憾的是,我和很多人一样,并不在幸运者之列。过去,我长期承受着拖延带来的痛苦和焦虑。我必须承认拖延一直如影随行,深刻影响着的我的生命。而这种影响很多时候都不是积极的。当我在脑海中回顾我的拖延过程时,我发现,拖延对我来说意味着恐惧、对失败的恐惧。这样的恐惧使得我深陷拖延怪圈,时常不可自拔。也正是因为经历过拖延,所以我才对作者的许多观点感同身受,也越发看见拖延怪圈在自身发生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拖延怪圈呢?两位心理学家的观点是:“许多拖延者发现拖延似乎有其自身的生命和意志。他们将之比拟为乘坐在一辆过山车上,情绪随之起起落落,虽然他们想要事情有所进展,但是最终却不可避免地慢了下来。他们开始了一项新的任务,并努力想要完成它,在这个过程中,一连串的思绪、情感和行为波动影响了他们,它们呈现出诸多共性,我们称之为“拖延怪圈。” “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体验。我们或许在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内都挣扎在这个怪圈当中,或者,我们也可能从头到尾只需要几个小时就经历了一个怪圈。”书中指出陷入拖延怪圈的“拖延患者”一般都会经历7个心理挣扎的阶段: 1. 完美幻想:“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2. 幻想破灭:“我得马上开始” 3. 焦虑浮现:“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4. 自欺欺人:“还有时间” 5. 自责绝望:“我这个人有毛病‘’ 6. 破釜沉舟:“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7. 重复幻想:“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为了让读者能够更清晰的看到拖延怪圈的运作,我将以自己写大学毕业论文的过程为例进行说明。如果读者君最近也有经历拖延,欢迎和我来一起回顾,可以用笔在纸上写上每个阶段,你的感受到的情绪和想法。 拖延的真实过程 1.“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一开始,和我的论文导师确定我的论文题目后,信心满满,认为我可以很用一种很容易的方式,出色的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我认为自己不用做任何安排,都可以提前2个月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事实是,过了两个月,我什么资料都没有找,文献资料分析一栏中,空空如也,和两个月之前保持原样。 2. “我得马上开始” 早点开始的时机就这样流失,这是想要好好做的幻想破灭,我开始变得焦虑,觉得压力越来越大,我不再幻想自己能够自发去做这些事情,于是我开始设定计划,并尝试找一些资料,但心里却想着:“离最后完成论文的时间还远着呢,怕什么?我还是有希望出色的完成这个论文的”,于是做了一会,又停下来去看电视剧了 3. “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时间又过去一个月,我还是没有写完的文献分析。现在我面临的问题不在是如何写出一篇出色的论文,或是想办法让自己打开电脑,查看知网的资料,越来越重的压力感和焦虑感取代了我剩余的乐观情绪,我对自己能够写出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不再抱有希望,更可怕的是,我的大脑不受控制的去想,“如果我写不出一篇论文,我就毕不了业,拿不到毕业证书,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会活活饿死。” 大脑中闪现出那些可能会永远毁掉自己人生的可怕结果,让我开始后悔和自责:“我应该早点开始的,现在浪费这么多的时间,我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蠢蛋,我应该早一点开始做这件事的,真是希望没有人能够发现我现在的窘境。” 4. “还有时间” 时间又过去了一周,我勉勉强强完成了一半的文献分析,想到后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内容要写,心里非常惭愧和自责,但还是继续抱有还有时间完成任务的希望:“为什么我不能早点开始写了,如果我能够早点开始,事情就不至于这样糟糕了。不过,还有时间,我还是可以写完这篇论文的。说不定,老师因为有事情,就让我们推迟提交论文的时间了呢。” 5.“我这个人有毛病‘’ 随着时间一点点的流逝,我开始感到绝望,盼望的奇迹并没有出现,而我的自责,愧疚也无济于事。我对能不能写完一篇论文的忧虑变成了一种对自我的否定:“我这个人就是有毛病!什么事情都没办法做好,我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完成这件事。看到那些按时完成任务的同学,我觉得自己真是糟糕透了,我真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6.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到了离提交论文截止时间还要10天左右,我不得不在背水一战还是弃船逃跑之间做出一个选择。我觉得我不能再坐等了,此刻,压力已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再也不能坐等哪怕一分钟。最后期限如此临近,做到什么总比无所事事好!我就像一个关在死囚牢里的犯人一样、把自己托付给了那无法逃避的命运……于是2017年的大年初四到大年初八,原本应该陪着家人欢度春节的我,把自己关在一个小黑屋里通宵达旦地写着,最终在大年初八早晨七点完成了我毕业论文初稿,并发到了论文指导老师的邮箱。 7.“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还清楚的记得,写完论文的我无比兴奋,走到小区里安静的小道上,沐浴着晨光,想着“这终于结束了!下次我一定一定要早点开始,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我一定能够做得更好!我永远都不会再拖延。”我毅然决然地下决心从此不再踏入拖延怪圈一步,直到下一个任务再次出现……我发现自己还是重蹈覆辙了!我一次一次想要战胜拖延,但只是一次又一次在拖延怪圈中挣扎,仿佛是永不停止的循环着。 拖延从根本上来讲,确实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所以只有我们真实面对自己的的内心,才能找到拖延的根源。 我们如何找到拖延根源和最终克服拖延?预知详情,请见下文分解!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