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孩子的心门
2020-04-30 12:12:18
清泉文白【心资师】
读《孩子:挑战》
此书给我最大的惊讶之处在于,当孩子无理取闹,表现胆小或者易于斗争之时,我们常常说是给孩子的关注不够。孩子可能通过以上的方式来争得父母对自己的关注。而事实是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是有动机的,甚至孩子本身都无法意识到这些行为的意义,他们只是下意识的这么做而已。
父母们希望培养出一个快乐而自律的孩子。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行为后面的动机。孩子从有意识开始便寻找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并且对归属感有强烈的需求。
即使是独生子,也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从而确定家庭中的地位。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哭闹,并试图立即停止这种行为,是出自父母的角度,如果是在公共场合的哭闹,可能让家长觉得没面子而强势的要求孩子停止哭闹或利用暴力镇压。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在家里的无理取闹,可能是对于玩具的不满意,在餐桌上的调皮,乱扔东西,或者是要求你一直陪他玩耍。父母经常对此束手无策,只能跟孩子妥协或者利用自己的权威使其暂时变得安静,但过后可能引起孩子更大的反抗,或者做一个“妈妈聋子”对你的话充耳不闻。
那么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孩子的动机是什么呢?他告诉你,我一直都在,你不能忽略我。
孩子潜意识里的情绪无法得到接纳和满足,即没有归属感。这时候妈妈可能会围着孩子转,觉得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会使孩子得到满足,感受到妈妈的爱。然而事实是,这是孩子的一个圈套,一方面他通过让你变成他的仆人来得到关注,另一方面在这场权利之争中孩子大获全胜。妈妈总是妥协,或者愤怒,恰恰应证了这一点,孩子赢了。他利用这些不合理的方式来达到控制妈妈的目的,巩固自己的家庭位置。
那么孩子是如何从完美的婴儿变成无理取闹的“恶魔”呢?其实孩子会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从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父母在此时没有给予好的引导,那么孩子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何让孩子有好的思维模式,做到正确的行为呢?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家庭氛围,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和对“训练”’孩子的方法。这里不具体讲述。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励不是赞美,而是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人从婴幼儿开始就寻找自我,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勇气去寻找自我。如果父母能在这个过程中给予自信,那就是最好的鼓励。比如在孩子想帮你摆餐具时,相信他能做好,看到这种行为并给予鼓励。如果打碎了餐具,也可以从容对孩子说再试一次吧,你做得到。消除批评和孩子一起面对。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另外妈妈的平静和坚定是适合的。在家庭当中,当大孩子开始尖叫打滚或者不吃饭不会自己穿衣服时,那么妈妈要知道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避免过多的关注和过度保护。当你对他的破坏行为做出反应,比如他开始吵闹,要你喂他吃饭才肯进食时,你可以拒绝。人有吃饭的本能,而他 通过吵闹的方式引起你的关注,控制你为他服务。当你一再警告要自己吃饭,然后妥协,那么其实是被孩子控制了。下次他也不会好好吃饭,你将疲惫不堪。此时你要表现的平静而坚定,告诉他吃饭是自己的事,如果他不吃可以离开餐桌,并不会提供零食和面包。孩子会知道这种无理的行为无法控制你,还会使自己挨饿,那么就可以弱化这种行为。当然我们在拒绝时,不要出现批判和责怪的语气,更不要使用暴力,尽量平静的描述事实。孩子也不会感觉到伤害。
“一个结论: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要将孩子视为有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个体予以充分的尊重。至于如何实现,作者最常说的话就是,让他的帆,无风可吹。解释一下的话,这应该是行动上的保持距离和情感上的不动声色。保持距离意味着让孩子去试错,去解决问题,去自主选择 ,无论结果如何要始终坚持如此。不动声色意味着充沛的感情,无论是赞赏,怜悯,还是愤怒,失望都会引起对人不对事的态度,都是有害的。很多时候要跳出父母的角色,把孩子当朋友,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和行为。”
了解孩子的过程,也是慢慢发现自己的过程。通过对童年的回忆,以现在成年的富于幽默的理智的情感去看待儿时的缺憾,是走出原生家庭伤害的一个洞口。
2020年4月3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