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围原生家庭,从过去的伤痛中重建自我?

2020-05-05 00:36:50 林遇安【关系修复】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我们都能找到治愈的路 “家,是每个人向往的那个舒心自在的地方。童年在原生家庭中被认可、被爱的感受会内化为我们积极生活的基础,并将伴随一生一这是一种生活和生存上的安全感。有了这种安全感,我们才能变得自信,并敢于信任他人。人们把这种信任称为原始信任。” 家在每个人一生都期盼的港湾,可不是所有的原生家庭能给予我们这样的原始信任。 作为一个曾经对原生家庭充满强烈逃离情绪的“叛逆小孩”,我曾经以为只要逃得远远的,跑到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在父母权利无法掌控之处,便能切断与原生家庭的羁绊,但我后来却发现,纵使我逃到了天涯海角,原生家庭烙下的印记永远无法去除,我们也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降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我曾经想,我这辈子或许就注定要漂泊异乡了,可内心说到底还是在渴望那种安全感。 记得有一次,和认识七年的同事兼同学的好友聊天,她直言不讳的说到:“遇安,虽然你待人总是彬彬有礼,但我总觉得你与世界就像隔了一道透明的玻璃门,看着与你距离很近,但我却知道你离我们很远。你有没有想过,这道门不仅仅让别人进不去,还让你自己出不来?” 我点点头,心中自然十分清楚。自己的内心与外在的世界就是隔着一堵墙。而这墙的名字叫“不信任”。我知道内心的这种不信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次次伤痛中,为了自我保护而将一块块的砖砌上去。虽然这些伤痛不都来源于原生家庭,但不可否认的是,父母在我生命早期教养方式的不得,让我对世界产生了原始的不信任。我在此并不是要评判我的父母亲,我知道他们是真切而热烈地爱着我,但并不能忽视他们过往以爱之名,施加的伤害。很多人迫于孝道,不敢承认父母的爱也带有伤害的属性,而一直将内心的冲突归为“一切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被爱”。盲目的顺从和自我欺骗,永远都无法带领我们到达真理的彼岸。 无比幸运的是,我用15年去“死磕”这个人生课题,终于在现在可以坦坦荡荡承认:是父母的无知造就我许多年内心的痛楚。也恰恰是因为我选择与内心小孩的坦诚相对,最终慢慢将砌起的“不信任”高墙,一点点拆掉,不再冷眼旁观,而是重新融入这个世界。 图片:电影《何以为家》剧照 疫情宅家时,看了一部电影名为《何以为家》的黎巴嫩贫民窟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12岁男孩赞恩,起诉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而不养。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几乎让我泪目,小男孩赞恩在电视节目中控诉父母时说:“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生而不养的痛楚,只有经历的小孩才能深切体会到那种“危机四伏”的绝望感。 “原生家庭中的原始信任就像内心的港湾,能够给予我们支持和保护,让自我变得真实和完整,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 然而,有多少人在原生家庭之中,能够获得这样的原始信任?又有多少成人的童年充满的都是痛苦的记忆? “他们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信任,没有安全感,于孤独、恐惧和无助中长大,性格严重被扭曲。成人之后,他们或者经常暴怒,难以控制情绪:或者习惯性压抑自己,没有主见,一味讨好别人或者竭力追求完美,追求权力;或者长期遭受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折磨。由于他们没有得到原始信任,自我价值感极低,所以,常怀疑是否真的受到伴侣、上司或者新朋友的喜爱和欢迎,捕风捉影,焦虑不安,不能展现真实的自己,也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也就是说,由于原始信任的缺失,他们难以感受到来自内心的依靠,总希望别人可以给他们提供安全感、保护和家的温暖。他们想从伴侣、同事、朋友,或者物质上,寻找原生家庭缺失的爱。他们的自我是苍白、干瘪和脆弱的,稍不如意,便会触动内心深处的伤痛,或者伤心欲绝,陷入自卑,或者抱怨指责,歇斯底里攻击别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现在的感受、行为和扭曲的性格,都是因为没有从原生家庭突围才导致的。” 图片:电影《何以为家》剧照 是的,不得不承认,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都曾受过伤。这些伤痛若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和疗愈,便会结成一层层的“痂”,无法自然脱落,只能一层层叠加,最终形成一道内心应激的保护机制,成为一道阻隔自我与外界的高墙,让自我失去原来真实的模样。即使现在已经长大成人,我们的内心依然被这堵墙堵住,动弹不得,逃不开,出不去。或许我们也努力过,挣扎过,但面对原生家庭所携裹的种种,还是无能为力,不知道如何人生突围,不知如何才能找回真实的自我。 “成人遇到的很多困难和麻烦,都有小时候的根源。因为在原生家庭中有阴影的人即使长大成人,依然会用受伤小孩的眼睛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形成‘糨糊心理’。所谓糨糊心理,就是将童年的经历和感受粘连到现在发生的事情上,分不清哪些是过去,哪些是现在,这不可避免会张冠李戴,歪曲事实,曲解别人的想法和行为。” 由于糨糊心理,许多人无法真实感知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甚至可能会时常将自己置于臆想的羞辱、攻击、不安和恐惧中,行为令人匪夷所思。正因如此,这些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包括社交恐惧,亲密关系构建困难。坦诚讲,我曾经一度认为自己的糨糊心理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甚至非常悲观的认为:我只能带着对父母的怨恨过完这不幸的一生,原生家庭之痛是一道无解之题。但非常神奇的是,这些年看过的书,走的路却在不知不觉中帮助我学会与自己和解,与原生家庭进行了和解。 在此之前,我还在疑惑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后来看完《突围原生家庭》这本书,我终于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虽然每个家庭都不完美,每个人都曾受过伤害,但我们却能找到治愈的路。只要我们清除认知粘连,摆脱糨糊心理,就能从原生家庭突围,在过去的伤痛中重建自我。这是我们与其他人建立和平、友好和幸福关系的前提,也是找回真实自己的首要条件。” 德国著名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蒂尔通过多年心理治疗经验,开发出一套自行疗愈童年心理创伤的方法,成功帮助无数人摆脱心理阴影,改变扭曲性格,做回真实的自我。而她的这本《突围原生家庭》也因此成为德国超级畅销书。 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会帮助你摆脱原生家庭的伤害,避免陷入过去的糨糊心理;还将指导你建立起全新的人生观和行为方式,你的人生和人际关系将会因此变得不同。”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即使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童年的阴影,但我们还可以选择将阳光照耀心房,让光辉和阴影同生共存。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愿你做真实的自己 文中引言选至《突围原生家庭》 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复制使用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