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心里有好孩子,才能收获好孩子

2020-05-05 21:29:43 宁静守护心灵
睡觉前,孩子说:“妈妈,明天给我做三明治吧,我想吃!” 周妈妈边点头边说:“好的! 听到妈妈满足了她,孩子很高兴。 过了一会儿,孩子又说道:“妈妈,再给我买一个小孩子专用的明治机,好吗?” 请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这位周妈妈,接下来你会怎样回答孩子呢? 不同的妈妈会有不同的回答,常见有如下两种。 甲妈妈说:“好,等你长大了,妈妈就给你买,睡吧!” 乙妈妈说:“得寸进尺是吧,快睡觉! 你可以想象得到,孩子对于妈妈这两种回答,一定是这样的反应: 一种反应是把脸扭过去,不理妈妈了;一种反应是伤心地哭泣。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这两种回应都是建立在“孩子不好”的基础上,而这位智慧的周妈妈并没有这么做,那么她是怎样回应的呢? 周妈妈说:“为什么要买小孩子用的啊? 孩子看着妈妈,说:“我也可以给妈妈做! 周妈妈瞬间被孩子感动了。 甲妈妈说那句话之前的想法是:你还小,现在给你买你也用不了言外之意是你现在还不具备这个能力。这是对孩子能力的漠视。 乙妈妈则更直接,认为孩子是得寸进尺,言外之意是你不该这样,所以才给予呵斥。这两个妈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而漠视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这种情况下,孩子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生气或哭泣也就不足为怪了。 周妈妈与这两位妈妈不同,没有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而是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客观地用一句反问挖掘出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原来孩子要求妈妈给她买三明治机的目的是为了报答妈妈,这是一个多么纯真善良的孩子啊。这三位妈妈对待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其特定的想法和解释,而控制这种想法和解释的就是每个人的心理定位。甲乙两位妈妈认为孩子是不好的”,所以才对孩子发出轻视和呵斥的信息;而智慧的周妈妈对孩子的“再一次请求”没有急于下“不好的”结论,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孩子耐心地询问,并最终明白了孩子真实的想法。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