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里的三角游戏:孩子,你撒谎
2020-05-10 13:29:10
宁静守护心灵
2岁的轩轩拉着玩具车到处跑,碰掉了花瓶。
妈妈进来问:“怎么回事?谁干的?”
“哥哥。”
“胡说,哥哥在幼儿园,没回来呢。”
“就是哥哥,不是我!”轩轩开始大声哭闹。
“我最讨厌小孩子撒谎了!”妈妈大声喊。
这个“沟通游戏”可以叫做“我抓到你了”。
类似这样的情境里,很多家长是明知故问,这就是“饵”。
那什么是“钩”呢?“钩”是指沟通另一方的弱点或欲望:孩子想表示自己是个好孩子,没有做坏事——这就是“钩”。
所以孩子必然上钩。
接下来孩子的反应是撒谎找替罪羊,妈妈的指责和孩子的抗议让局面陷入混乱。
此时每个人的感觉开始转换:妈妈由开始的指责方变成被欺骗的一方,变得很生气。孩子是非常想在妈妈面前展示自己好的一面,或者怕被妈妈惩罚, 被妈妈无情揭露 。 妈妈显示了至高无上的权威 ,这样亲子关系是不对等的,以后孩子可能更容易说谎。
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理论。他用了一种简单有力的图形来分析沟通游戏,就是所谓的“戏剧三角形”。他认为只要是玩“沟通游戏”,主角必定属于“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三种角色之一。
迫害者:习惯性地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没有能力,总在指责评价别人。
拯救者:也是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不是指责批评,而是从较高的位置为对方提供帮助,他相信“我必须帮助别人,因为他们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
受害者:自认自己较低下、不好,被欺负了。
玩游戏的人之间缺乏基本的相互信任,没有诚实亲密和开放的关系。人们玩“沟通游戏”是因为它能引起他人对自己的关注,或是打发时间,或是强化早期对自己、对别人或者对命运的看法,如“我就知道没人真正在意我”,“我就知道我不可能成功”或“我就是这命,干什么都不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