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父母的关系中藏着其他关系的答案
2020-02-08 08:50:20
松果小编
新年第二天清晨,利用孩子还没睡醒的功夫,我看完了徐峥2020春节贺岁档“囧”系列作品《囧妈》。在笑与泪的几度纠结中,我更清晰地读懂了亲子关系,也参悟了如何从夫妻关系的表象去审视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正如很多心理学家指出的,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一切社会关系。
一、剧情简要回顾
虽是喜剧作品,但电影聚焦的却是一个严肃且有点沉重的话题——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电影的开场,我们看到了一对貌合神离、即将签字离婚的夫妇。 女的(张璐,袁泉饰)态度冰冷不留情面,男的(徐伊万,徐峥饰)则是顾左右而言他,使我们明白,他们之间应该还有一些未了的情节。而张璐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他们之间的问题:“你心里长了一个幻想出来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难道你没有发现吗?我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妻子!”一番话让伊万愣在了原地。这个时候,作为看客的我们恐怕也会在脑中闪现一连串的问号:伊万真的是这样的吗?伊万为什么会这样呢?
然后,随着情节的推进,也仿佛在回答我们的疑问一般,伊万的妈妈出现了。这是一个有着明显控制欲的妈妈。在乘坐火车去往莫斯科参加圆梦演出的路上,她不停地嘘寒问暖,掐着时间往儿子的嘴里塞各种吃食,按自己的标准控制儿子的食量……虽然能看出来她的控制是有所节制的,但在她要求伊万喝“体轻松”以便申时排尿后,母子之间还是迎来了火车上的第一次爆发。有意思的是,伊万将从妻子张璐那里听来的那段话毫无违和感地用在了妈妈的身上:“在你的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什么时候该排尿,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难道你没有发现吗?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儿子!”
吵归吵,旅程还得继续。伊万邂逅了一个俄罗斯女孩娜塔莎。一个面临离婚,一个遭遇失恋,同病相怜的两个人自然地有了彼此倾诉、一吐而快的意愿。娜塔莎看出了伊万妈妈的控制欲,鼓励伊万反抗妈妈;她看出了伊万放不下已经名存实亡的婚姻,鼓励伊万像她一样扔掉戒指,告别过去。伊万最终没能扔掉戒指,但他们见面的场景却被妈妈当场抓住,妈妈又一次误会了。母子之间迎来了火车上的第二次爆发。伊万气急败坏地跟妈妈赌气约定:“从现在开始,在这个火车上,你跟我的距离必须超过十米!”
因为意外被关在火车车厢的外面,伊万在风雪交加的火车外部度过了噩梦般的一夜。清晨拖着几乎冻僵的身体回到车厢时,面对妈妈一系列的嘘寒问暖和闲话家常,他却无法控制地第三次爆发了。身体上一夜的不痛快和心灵上长久的压抑,使伊万说出了很多平时没有说出口的话。这次爆发也迎来了剧情的高潮——伤心不已的妈妈提前下车,几乎走失。
伊万为了找妈妈,跟妈妈一起提前下了火车,又循着线索在森林里找到了妈妈。在冰雪覆盖的林海之中,母子俩终于真正地交心了。从妈妈的言语中,伊万找到了父母婚姻不幸福的另一个原因——家暴。母子俩解开心结,开始重新审视过往的岁月,妈妈也终于认识到自己“管得太多”是一种“错”。
而后,在逃避熊的追赶的过程中,他们认识了俄罗斯人谢尔盖,并被邀请参加了一场俄罗斯婚礼。在酒酣耳热之后,伊万终于鼓足勇气跟远在美国的张璐喊出了心里话:“我就是不想离婚,我不想对这段感情放手,我还喜欢你,我还爱你!”
他的一番真情流露终于也换来了张璐的真诚相对。尽管张璐的答案是“我们真的回不去了”,但毕竟算是给了他一个交代。伊万也终于有勇气将这一切向妈妈坦白。而习惯了絮絮叨叨的妈妈则一反常态地给了他一个无声胜有声的拥抱。
影片的末尾,在伊万的帮助下,妈妈的演出获得了成功,看着舞台上光芒四射的妈妈,伊万百感交集。演出结束后,他走到妈妈身边,给了妈妈一个他已经亏欠很久的“拥抱”。
最后,伊万签署了离婚协议书,并且完全放下自己的执着,她告诉张璐:“我给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那种感觉真好!这趟俄罗斯之行是我从读大学离开家20多年以来跟妈妈相处最久的一次。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争吵,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像我对你一样。这六天的旅行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当然,这封信的最后,他没有忘记祝福张璐:希望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俄罗斯之行是圆梦之旅,更是疗愈之旅
1.从夫妻关系到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
亲子间最大的误会就是:你以为你都是为我好,但我却偏偏看不到你的好。应该说,敢于执导此片的徐峥,值得所有人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给一个大写的赞。我一直觉得,原生家庭这个主题,话题性是有的,但因为它触及很多人不敢直面的伤疤,能带来多少商业价值却不好说。就像亲子关系这个话题一样,大家都关注,但正因为如此,到处都是这样的书和文章,你见哪个导演专门拍亲子关系的电影了?谁会为了一个司空见惯的话题花几十块钱去电影院听老生常谈呢?
不过《囧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讲述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是循着从夫妻关系到亲子关系的脉络去梳理。这也正暗合了我们普通人自我疗愈之路:从夫妻关系、家庭关系的问题出发,追溯到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又从疗愈原生家庭亲子关系开始,疗愈眼前的夫妻关系、家庭关系。这样一来,所有的关系都捋顺了。
影片的开场,伊万自以为是地为张璐修好了台灯,却不知道张璐原来压根儿不喜欢这个台灯。这个细节便影射了婚姻中两个人的微妙关系——一个自以为为对方做了很多,另一个却只觉得莫名其妙。影片中张璐的控诉——“你心里长了一个幻想出来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难道你没有发现吗,我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妻子!”——让伊万“控制欲丈夫”的形象在我们眼前基本成型。
如果说这时候伊万对张璐的话还有几分不解,那么在接下来与妈妈去莫斯科的路上,伊万则是完全明白这句话的意义了。于是,他将这对话送给了自己的妈妈。而这番话与妈妈竟然是如此地贴切。
为什么呢?很简单,伊万的控制欲根本上源于她的母亲。从小在控制型妈妈身边长大,虽然深受其累,但他潜移默化地习得了这样一种行为模式,尤其是对与自己亲近的人。尽管有时候可能想要摆脱,但在没有遭遇大的变故之前,始终还是维持现状更简单一些,毕竟人都有害怕改变的一面。直到他结了婚,将这一行为模式沿用在自己的妻子身上,却出现了大问题。
2.“看见”自己是疗愈的开始
世界上只有一种关系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亲子关系,除此之外其他的关系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可能改变,包括夫妻关系。张璐忍受不了伊万长久的控制欲,于是提出离婚。当她喊出那段话,我们知道,纸终于包不住火,埋藏多年的地雷终于被踩爆了。
从某个角度来说,伊万应该感谢张璐的爆发,这使他开始觉醒,开始了“看见自己”之旅。在火车上的六天六夜,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隐忍和接受以及一些忍无可忍之后的“小破坏”(将母亲拼命塞给他的小番茄吐出,并且把剩下的小番茄从火车厕所的小窗户缝里一颗颗扔出去);另一方面,他开始了反抗,还把张璐的话照搬过来,并且在娜塔莎的鼓励下,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反抗。尽管他不自知,我想他已经开始“看见”自己,“看见”那个在强烈的控制下曾经无助的、无能为力的自己。因为看见,所以开始了拯救。
正所谓不破不立,自我疗愈的路是艰辛而痛苦的,这尤其体现在母子之间的第三次爆发——他几乎丢掉了母亲,母子两人差点被熊吃掉。但我们可以看到,在激烈的争吵过后,他们有了至关重要、互相疗愈的一场林间对话。伊万这才得知,母亲在婚姻中饱受委屈,这导致他对伊万有着极其严重的依赖,下决心只为儿子活着。这使她极度缺乏安全感,只想着一定要全方位照顾好儿子,让儿子长成自己期望的样子才能放心。而这种内心的焦虑和行为上的控制欲则像模子一样复刻到了儿子伊万的身上。
伊万在拯救自己的过程中,也拯救了妈妈。在他的强力爆发之后,在母子对话中,母亲也终于“看见”了自己:“我和你父亲是因为爱情走到一起,但婚姻生活跟我想象的太不一样了。你知道你为什么叫‘伊万’吗?因为我跟你爸爸第一次见面看的电影就叫《伊万的童年》。……虽然你是我儿子,但你也有自己的人生啊。我管你管多了,对不起。”
3.新生,充满阳光和希望
疗愈之后的新生,犹如初升的太阳一般充满朝气、光芒四射。
伊万终于鼓足勇气与张璐袒露心声——“不想离婚,还爱你”;妈妈在期待已久的演出中凭一曲《红莓花儿开》大放异彩,母子之间的默契更进一步。而后,在张璐表示“我们之间不可能了”之后,伊万也终于敞开胸怀,把生意的机会让给张璐,并且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还对张璐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我给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那种感觉真好!这趟俄罗斯之行是我从读大学离开家20多年以来跟妈妈相处最久的一次。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争吵,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像我对你一样。这六天的旅行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当我们看到张璐读完此信之后的欣慰和愉悦,我们几乎可以相信: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影片的最后,妈妈释然地说:“电影里的‘伊万’‘是一个孩子,可我的’‘伊万’‘已经是一个大人了……”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为爱迷惑的中国妈妈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