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用中对中庸之道的误解

2020-02-07 17:25:23 松果小编
在心理学应用中对心理功能的整体系统的认识很重要,驱力、情感、超我、自主的自我功能、自我力量、客体关系、心理防御机制等各种心理因素在心理的酝酿中都会有所展示,这个整体是各种因素凝聚并迸发出来,一般作品里用的概念是折衷形成。本人认为“折衷形成”的翻译和使用有些不妥,因为心理变化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实际的情况是因为各种因素相助作用而发上的不光是量变更重要的是质变以及性变。折衷或者很多人理解的中庸是把不同的功能、倾向,无原则地、机械地相互凑合在一起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应用心理学于实践中心理的变化和发展中我们要注意到一下因素的作用: 1、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是指从意识层面消除不愉快情感部分的一种潜意识或者前意识里发生的心理操作。   2、驱力的活动,食欲、性欲、攻击性等 3、情感发展影响,焦虑、抑郁、内疚、羞愧、喜悦、愤怒等 4、超我的活动,自我惩罚倾向、价值观、理想观、可靠性、守时性、责任感 5、自主的自我功能,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演说能力、感知能力、现实检验能力、抽象能力、自我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业余爱好和娱乐技能 6、自我的力量,情感容忍度、冲动控制、幻想包容能力 7、客体关系能力,共情、热情、信任、一致、亲近、关系稳定性。 百度百科对中庸之道的解释也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抹杀,其解释为“中庸之道,汉语成语,拼音是 zhōng yōng zhī dào,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出自《论语·庸也》。” 中庸之道的解释是通过修养身心,摆脱假象迷局、学会尊重自身生命的规律,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意义,获得丰富的人生快乐和幸福。 把中庸之道解释称不偏不倚极具迷惑性,在实际生活中必然误导人。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