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争议的催眠定义

2020-02-03 15:47:09 松果小编
通常而言,催眠包括一个导入程序,在导入的过程中,被催眠者会被告知将会暗示其进入想象体验。催眠导入是一种最初实施的、是虚的暗示,让个体去使用自己的想象,并可能会包含进一步详细的导入。催眠程序被用来鼓励被催眠者对于暗示做出反应以及去评估其对暗示的反应。当时用催眠时,个体(被催眠者)在另一个个体(催眠师)的引导下对暗示进行反应,这些暗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主观体验,以及在知觉、感觉、情绪、想法或行为层面引入变化。个体也可以学习自我催眠,即一种对自己实施催眠程序的行为。如果被试对催眠暗示有所反应,一般就会认为已经在这个人身上引发了催眠。许多人相信,催眠反应和状态具有某种催眠状态的特征。尽管有一些人认为,并不一定在催眠倒入的过程中使用“催眠”一词,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必须的。 催眠过程和暗示的细节会根据执业者的目标和临床或研究工作的目标不同而有所不同。传统上来说,催眠程序包含暗示被催眠者放松,尽管放松对于催眠而言并非必要;可用的暗示种类极为广泛,包含那些让被催眠者变得警惕的暗示。在临床和研究情境中,可以使用那些能将被催眠者的反应和标准化的量表做比较的暗示,从而去评估催眠的程度。尽管大多数的人至少会对某些暗示有所反应,但人们在标准化量表上的得分各异,从高分到分值可忽略不计等。传统上来说,得分被划分为低分组、中分组和高分组。与诸如“注意”和“察觉”这些正向计分的心理学构念量表一样,成功催眠的证据会随着个体分数的增高而越发明显。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