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人不能太主动】

2020-02-01 20:01:11 松果小编
近日遭遇两件事,引发深思。 表妹自小养成了比较骄惯的脾气,而后又从事了律师工作,说话时都是一副公事公办,得理不饶人的风格,并且会在一些小事情上揪住不放,尤其是在语气上让听者有受责问感。 这次春节回来,她因为买口罩的事情和爸爸、哥哥发生口角,结果被哥哥以“就你说,你还让不让别人说话了!”给喝止了。 我全程在场,切身体验。于是,在后续和表妹的聊天中,我有意识地提到这件事,并小心地指出她对自己让人不悦的表达风格的无意识。 表妹先是回答说忘记了当时各方具体是怎么说的,继而说她在外面完全不会这样。最后说我真会想问题,“感觉你真的好啰嗦啊”。 我尴尬😅地承认自己啰嗦了,同时也指出自我觉察的重要性。但我们的聊天就此结束了。 同学晓花是位女强人,做国际期货,属于大龄未婚“三高”女。由于看盘时差,她经常熬夜,导致睡眠质量很差,时不时地在朋友圈吐槽失眠。 我们时不时会聊些社会热点话题,也曾经就睡眠问题交流过,她抱着一种“笑对”的态度,大谈睡眠不好除看盘外还因为大学时外教让看恐怖片,让她一直以来时常做噩梦。 前日,她又在朋友圈吐槽“家人说她的眼袋比钟南山的都大了”,而其朋友圈转发了不少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文章,有的是在凌晨。 我看后给她发了一小段话,大意是不用太关注当前疫情防控进展信息,趁着假期延长的机会,在家好好放松休息一下,把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作息给调整回来。不曾想,几天过去了,在我这条信息之后就再没下文。 在心理学上有个提法:“谁痛苦,谁改变”,可以用来解释我遭遇的上述两个“事故”。它包括以下的三种情形。 当一个人遭遇困窘,并四处急切寻求帮助而不得时,你伸出援手,即所谓的雪中送炭,那么正常的人会存感恩戴德之心。 当一个人遭遇困窘,但并未急切寻求帮助时,你主动伸以援手,则可能被拒绝——因为在他没做好心理准备时“受援”意味着示弱、失败,有伤面子和自尊; 即便其接受帮助,也很可能会有你主动施援不排除你有自我表现获取优越感的潜意识,其感恩之心较之前者也相对要弱。 当一个人犯错,遭遇困窘,但因为种种原因(包括启动了其惯用的自我防御),并没有认识到是他的错,更没有寻求援助的时候,你发现了问题所在,并主动施以援手,指出问题,纠正错误,就会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行为! 于大部分人而言,这是在其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人触犯了的面子和自尊。大部分人会本能地以某些消极的自我防御来应对这种“触犯”,施援者十之八九会有“吃力不讨好”的体验。 记住“谁痛苦,谁改变”。只有一个人的内驱力足够了,外来的助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获得它应得的认同。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