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不一般的道理

2020-01-17 20:03:14 松果小编
我已经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好几个年头了,这是我人生中一段十分宝贵的经历。在这里我不仅“阅人无数”,更是“阅心无数”,我见到了太多本应十分幸福的家庭因成员间的各不当位又缺少包容而分崩离析;太多物质充足令人羡慕的人却因内心的“执着”而痛苦不堪。在这里,我的内心得到了充分的成长,我不再执着个人的得失,心境变得十分开阔。也经常有人内心充满困惑和挣扎,向我伸出求助之手,虽然我并不能每次都“药到病除”,但也确实有一些人经过我的帮助,走出了人生的阴霾。 六祖惠能大师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用传统文化的理论劝世化人,往往是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更容易接受,他们因对人的信任而相信道理,他们的生活和生命品质也因其真做实行而发生着改变。相对而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思维更注重逻辑性,对缺少论证环节的结论往往不置可否,而逻辑论证却恰恰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短板,讲究实践和体验的古典经学与当代崇尚的科学精神之间,的确需要一些必要的链条来衔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钻研心理学知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中国古代哲学的很多观点都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相契合,这样我找到了用科学诠释经学的途径,也让我想到了几年前遇到的一个案例。 那天晚上,我一如既往地为自愿来学堂听课的人们讲授儒家经典《大学》,下课的时候,人们都已经散去了,有一对夫妇却没有离开,看得出他们一定有不愿当众提出的问题。三十几岁的年纪,朴素又得体的装束,知识分子的气质,这是他们给我的第一印象。在我的鼓励下,男子讲述了他遇到的问题:近一年多来,他经常头痛欲裂,睡眠质量差,多处求医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服用镇静、镇痛类药物,觉得只是权宜之计,所以才来这里求助,看能不能有其他方法。从他有些含混的表达中,我听懂了他的意思:因为在医学上找不到解决方法,他想用“玄学”的办法做一尝试。我对玄学不感兴趣,也没有马上答复他,而是让他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中,男子着重提到了他与父亲的关系: “在我的记忆中,父母的关系一直很不好。母亲勤劳隐忍,父亲却每天喝酒、赌博。小时候家里困难,有时甚至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父亲从来不闻不问,全靠母亲维持生计。我小时候学习成绩突出,但看到母亲辛苦,几次想辍学帮助母亲,都被母亲断然拒绝了。初升高的时候,母亲为我准备了学费和住校的生活费,不料被父亲偷走赌博输掉了,母亲找父亲理论,却被父亲暴打了一顿。我因此十分痛恨他,有几次甚至想杀死他,母亲敏锐地觉察到,及时的制止了我。父亲也经常对我施暴,直到我读高中的时候,他还打过我。后来,我上了大学,在我读大学期间,父亲因患癌症去世了。我听到这个消息一点也没有悲伤。直到现在,每当我想起他来,仍然不能释怀,我恨他,心里还有说不出来的滋味。” 听到这里,我已经基本明白他的病根所在。又跟他聊了一会儿生活中的琐事后,我按照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对他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我说,他的问题应该是孝道有亏造成的。在传统文化中,孝是人生第一义,故有“百善孝为先”的铭训。虽然在伦理关系的规范中也有“父慈子孝”的说法,但是,“父慈”并不是“子孝”的前提和条件,而是两个角色各自的行为规范,不因为别人的过失而废弃自己的义务,才是做人正确的选择。《弟子规》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他又问我,像他这种情况,父亲已经去世,该如何弥补。我告诉他,首先应该从内心深处原谅父亲的过错,“父子有亲”是人类天然的情感,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被抹灭的,然后真诚的忏悔自己过去对父亲的怨恨和不孝,再通过一些庄严的祭奠仪式来表达对父亲的追思,可能对他的病情会有些帮助。我真诚的劝慰,他频频地点头,但从他有些游移的眼神中,我仍然依稀看到他的怀疑。小两口非常礼貌地道谢离去,我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和电话,他们也再没有回来过。 这件事一直留在我的心里。我知道,我所提出的建议虽然符合传统文化的思想,但在与他的病情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上,的确缺少必要的逻辑环节。后来,这件事也成了促成我钻研心理学的主要心理动因。 如今,虽然我对心理学的学习还未得要领,但那个缺失的逻辑链条却已经在我面前显现了。说起来并不十分复杂,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3—6岁的成长阶段,都会产生一种恋父(女孩)或恋母(男孩)的情结,然后,又把母亲或者父亲当成自己的对手,同时因为父母的权威而产生心理的认同,加上道德我(超我)的形成,造成这一时期的儿童,内心冲突不断,行为上表现叛逆。这一时期被称为俄狄浦斯(古希腊传说中人物)期。如果这个时期的心理冲突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则会在经过几年的潜伏期后,把问题带到青春期,这时的反叛将更加剧烈。如果青春期的心理冲突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处理,这种内心的冲突就很可能影响人的一生,那个求助者就属于这种情况。对父亲的敌意与认同,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理性同时存在他的潜意识之中,他本人并不能觉察得到,而现实生活中父亲的“罪恶行径”只是加剧了潜意识中叛逆的心理力量而已。这种长期的强烈的内心冲突,势必导致身体的不适,只是当时还没有形成器质性的病变,所以科学仪器还不能检测得到。 利用原谅、忏悔等方法,并借助一定的仪轨,正是让他与自己内心反叛的力量和解,并给超我注入能量,使它有力量战胜本我的反叛,从而减轻自我的压力,达到治病的效果,难道不正符合心理学的理论吗?如果当初我懂得这样的道理,把其中的理论说清楚,那个可怜的求助者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帮助。 客观地说,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那样的生活环境,本该承担家庭重任并表现慈爱的父亲却对家庭毫不负责,粗暴而冷漠,这个孩子对他的父亲充满敌意和怨恨是最正常不过的了。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正常的行为却是极其不理性的,它不仅伤害人间伦理大义,也在当事者内心形成巨大的心理冲突,降低其生活质量,影响其身体健康。更有甚者,这种敌对的情绪不仅会让当事者形成排斥心理,也会使其在潜意识中形成认同,这种认同心理在其自我潜意识的控制下并不被察觉,而一旦遇到一些极端情况,那个潜伏的认同心理就会冲出来,简直匪夷所思。这也有一个实在的案例:有一个年轻人,从小父母不和,父亲经常对母亲使用家庭暴力,年轻人对父亲的行为十分反感,并暗下决心,无论遇到任何情况也不会打自己的妻子。结婚的前几年,日子过得甜蜜,虽然也有小的摩擦,都被年轻人包容而过,后来,在对待母亲的问题上,两个人产生了根本的矛盾,几经交涉,毫无结果。一次,年轻人突然爆发,骑在妻子身上痛打,事后他心里一片茫然,悔恨不迭。 解除对他父亲的怨恨,关键在于理解其行为的根源。其实,这两个案例中的父亲都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没有处理好,成年后,又没有遇到能够承载他的人,他内心的冲突就自然显现出来了,如果能得到足够的爱心承载,说不定他们都能成为优秀的丈夫和父亲。儿女怨恨父母,又在潜意识中认同他们的行为,这就是很多人都在重复父母命运的根本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生命中对所有人产生的种种仇恨和怨结,都来自于自我的预先设定和对现实的否认与排斥。仇恨与怨结,看似对别人的报复,实则是给自己的心灵套上了一副枷锁,实非智者之举。 自古及今,人们一直都不懈地追求自由,可却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自由除了包括行动自由和言论自由,更主要的应该是心灵的自由,而只有做到去除所有设定,接受一切现实,拆除对立,消除怨结,才能真正实现来者不豫,往者不追的心灵自由境界。 有一个致力于临终关怀的学者,研究过无数的案例,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临终者强烈的愿望中,往往都有原谅别人和被人原谅的渴求。由此可见,原谅是事关心灵自由的大事,也是人一生最终极的需求之一。 那么,为什么不趁着尚有余力,及早砸碎那把生锈的锁,敞开那扇紧闭的窗呢?当然不会那样简单。原谅别人,不仅需要对自己内心需求的觉察,还要有一颗敢于正视所有现实的强大的心,而这种智慧和力量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习与修持,来自于内心真实的智慧与善良。有哲人说:“如果你有看不惯的人,说明你慈悲不足;如果你有不理解的事,是因为你智慧不够。”道理真是深刻啊。 当代著名的政治家,已故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因政治问题被关进监狱27年之久,有的狱卒虐待他。出狱的时候,曼德拉主动跟那些狱卒拥抱。有人问曼德拉,你不恨他们吗?曼德拉答道:“如果我恨他们,那我就如同还住在监狱里。” 真心地祝福那位年轻人早日走出心灵的监狱!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