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走不进亲密关系?
2020-01-14 22:16:40
松果小编
1、怀着对爱情的渴望与憧憬,就能走进理想的两性关系吗?
在生物动力和成长动力的驱使下,适龄男女在某个阶段都会感到 “婚恋” 问题带来的压力。这其中既包括外部压力,也就是父母、舆论的催促、影响;也包括内部压力,比如 “想要恋爱” 与 “恋爱受挫” 之间的冲突。
有些人在经历几段情感后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婚恋对象,顺利进入婚姻关系。有些人则进入了另一种关系模式:吸引、亲密、受挫、伤害、甚至屈辱性体验,进而进入自我怀疑和攻击的循环,难以进入婚姻关系,或者稳定的两性关系,就像“卡住了”,始终在一个地方缠绕。
所以说对爱情的渴望等等驱动不足以让我们获得、维系一段理想的两性关系,建立和维系健康的两性关系、亲密关系,与诸多心理因素有关。
2、两性之间的亲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与个体生命早期经历有哪些联系?
本案例中的来访者在性关系中体现出的矛盾与冲突该如何理解?两性之间从相互吸引、互动到走入性关系,是两个个体从分离到趋于融合到高度融合的过程。性的体验是一个融合体验,也是一个高峰体验,即“你与我紧密融合为一体”。此时,个体的理想化部分代替了部分理性思考,也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
在“融合体验”这个环节上出现矛盾和冲突,我们可以理解为,个体的自我融合能力出现了问题。通过客体关系理论我们知道:婴儿会把自己与环境、养育者等等都融为一体,我们称之为融合状态,这个时候,婴儿的心理世界异常丰富,可以说是他人生当中作为个体情感最丰满的时候。而个体的自我满足感或基本的自恋功能,也是在婴儿最早期的融合体验中来建立完成的。在此阶段受挫的婴儿,可能会从“连通感”中退回,或对融合感充满矛盾冲突,导致其对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对他人的认识和体验,对“性-融合感”的认识和体验,是分裂或解体性的。
3、抚养者在婴儿的生命早期给他涂上了怎样的底色?
融合阶段的自我整体认识、自我体验,来自抚养者对婴儿完整性的回应。这个“完整回应”需要婴儿在大脑中不断重复,才能固定下来。对于受挫的婴儿来说,他的自我理想化受到了一个比较大的打击,使得他内部的自体、客体以及与客体相关的互动体验(情感体验和关系体验)出现矛盾和冲突,使他不能有效的分辨他人与自己。
在走入亲密关系的过程中,这个受挫体验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压力。一方面在亲密关系中不知应该如何互动;另一方面“亲密和融合”的关系体验所伴随的高紧张和高焦虑,又会反过来破坏亲密关系;同时个体内心过度理想化的自体结构和自体体验也将受到挑战,从而体验到深刻的溃败感、无力感。
4、什么样的父母会在融合阶段给与婴儿挫折呢?
理想的情况是,妈妈喜爱婴儿,有耐心,总是围绕着婴儿并及时对婴儿的需求给与满足和回应。但我们也知道,这样完美的养育是很少见的,现实中妈妈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婴儿,或将婴儿交给其他人抚养,这就造成了婴儿在融合阶段的挫折感。
除了现实原因,我们也可以联系一下这个案例,想象一下个案妈妈的“亲密关系”会是怎样的状态?对融合会有着怎样的认识和体验?获取关系的方式又是什么?
通过案例中的呈现,可以窥见个案的妈妈有这样一些关系特点:第一,对关系丧失的恐惧感,或者说对自我被认同和自我重要性体现的高要求、高焦虑状态;第二,对自我的丧失的恐惧感。妈妈这样的心理状态也会直接影响个案,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在关系体验中的代际遗传。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关系困境,并不只是属于个案的,也是个案家族的一个困境。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坐在咨询室跟我们谈论她结婚愿望和关系挫败的来访者,会期待着咨询师如何帮助TA呢?作为咨询师可以对她和她的家族困境做些什么呢?
在这段咨访互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咨询师实际上充当的是一个家长的角色,一方面与个案进行的理解性的回应,一方面在个案对自己人生挑战、生活压力的分享中,给个案提供经验性的分享,或者一些观点的分享,给个案起到一个现实支持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看到,个案的生活、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们也看到,个案前来寻求咨询帮助表面上的诉求是两性关系的压力,或者说两性关系的挑战;但实际上个案呈现出来的内容,是把家庭成员全部囊括在内了。这也是我们经常讲的一个观点,一个来访者前来寻求咨询帮助时,看起来谈的是个体的困境,实际上背后是这个家庭各个成员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这个家庭的心理困境,这其中包括不同的家庭成员、不同的时代所承受的打击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和心理困境,只不过作为个案个体来说,这是以TA在现实生活中某一个压力比较集中的问题呈现出来而已。
我们中国人的“病耻感”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存在,尤其是心理咨询。走进心理咨询室,实际上意味着,来访者现实生活中的所有资源对他内心的困境都已经无效了,无力帮助了。作为咨询师来讲,如果能够及时看到现实问题背后整个家庭系统的困境,整个家庭功能的“无力感”,我们与个案互动的质量,给个案提供的回应和推动的质量都将是截然不同的。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就能够帮助个案不断的扩展心理空间,补充不足的功能,使个案逐步发生变化,有机会突破困境,掌握自己的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