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者中心疗法的理论假设

2020-01-12 18:46:11 松果小编
❤❤️️今天,我来跟小伙伴们分享一下,吼孩子的妈妈的心理过程: ❤❤️️一位妈妈,面对被孩子推得乱七八糟的桌子: 1、心情———烦躁、愤怒。 2、利用行为,发泄情绪———吼骂孩子。 3、情绪发泄完毕。 4、逐渐冷静———开始投射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面对被妈妈攻击、不被关爱,内心伤心痛苦到绝望、崩溃】;之后,这位妈妈,便会产生强烈的自我谴责、自我攻击的心理;再之后,这位妈妈,就陷在自我责备里面,无法自拔、痛苦不堪! 5、乞求改变———目的:不再轻易动怒【因为,动怒即伤害孩子,又伤害自己的内在平和】。 ❤❤️️用求助者中心疗法,来解释: 1、经验———烦躁。 2、有机体———想发脾气、想骂小孩。 3、价值条件化———不可以发脾气!不可以骂小孩!我要做一个温柔的女人!我要做一个温柔的妈妈! 4、结果———经验和价值条件化,进行着激烈地冲突。 5、最终———有机体,突破了价值条件化的压制,开始吼骂孩子。 ❤️❤️调整方向: 1、弱化价值条件化的压制、帮助内在整合。 2、学习接纳自己、爱自己———接纳自己愤怒的情绪、接纳自己骂小孩的行为;当接纳自己了,就可以接纳孩子了。 3、学习接纳孩子、爱孩子———当接纳孩子了,就不会再产生烦躁的经验,而是快乐的经验了。 ❤️❤️需要了解的一个点: 价值条件化———除了会把有机体,压抑出心理问题;它想真正压制住有机体,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我的理解[害羞]】。 ❤️❤️有机体,被价值条件化压制着,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答案———畸形生长【躯体症状】。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