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在青春期的显现
2020-01-12 14:42:29
松果小编
溺爱属于中国式的家教毒瘤,因为一个人从出生后,就不在单独属于自己本身,“养成”教育过程让孩子以他个人为中心的长大(非成长),最终会让他出现妄自尊大、自私自利的性格缺陷。
表面上看属于自尊心强的范畴,表现出来的性情就是固执、倔犟,认死理......如果家长习惯了逆来顺“教”的迁就,这样的自尊心过分膨胀,明辨是非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就会随着年龄急剧降低,强迫症心理的作祟会让他无法接受来自外界的指责、批评和被否定,内心不容丝毫损失,同时也意味着不堪任何打击,生命中出现的任何一种压力随时都会转化成一种压抑、焦躁,甚至出现瞬间的情绪失控!
现在许多孩子都是娇生惯养,在家里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来都是有求必应。平时一个人什么都说了算,当一件事情突然被否认后,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突然没有满足或被人拒绝时,他们就会无所适从,感觉天要塌下来了,感觉自己被人抛弃了,于是,心里崩溃就会做出过激和失去理智的事情。
有句话说得好“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论大人是如何的处在温饱线上,孩子都是清一色的小康。这充分体现了家长变成孩奴的生活价值观。家里有了孩子,所有一切都向孩子看齐,这不是在爱孩子,纯属家长自私的用自己的方式糟蹋了一个生命本有的生存能力!
最近笔者有个案例,一个初三的男孩,小学时是优秀学生,考入当地著名的初中,而且是重点班。 家长从小特别娇惯孩子,一般的事情都依着他,这让孩子变本加厉,更加猖狂!父母一句重话都不能说,也不敢对他说,只能依着他,自从迷上了网络,特别是王者荣耀,一旦不让他玩手机,他就犯脾气,现在可好,辍学在家,天天在家上网玩游戏,依然会事不遂心而对父母闹情绪,甚至摔东西.......这样的案例已经数不胜数,年龄段也已经下移到了十岁左右和上移到了二十多岁,中国家庭教育中的养成教育已经不单单是令人堪忧的问题了,一些孩子的人格缺陷与心理脆弱既是家庭的包袱,更是社会恶性事件的重大隐患。
现在的老师一旦涉及如何管学生的问题,多数的答复都是只要在校不出事就可以,什么打骂,批评等等都不用,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放任自流。越是普通学校,这样的现象越严重,仿佛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这样适应孩子的素质与个性发展的。
冲动是魔鬼!不论哪个年龄段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性质的事儿,偏执和过激的性情都不利于事件的化解!孩子的养成教育中,众星捧月恰是捧杀,毕竟,生存在现实的世界,睁开眼走出家门,外面的世界最不屑的就是一个人的随心所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