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需要这样把握
2020-01-04 07:44:00
松果小编
女儿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孩子,喜欢处处为别人着想。有一天,正在外地读大学的女儿来电话,跟我讲述她在学校的趣事,最后,又跟我探讨一个问题:临近期末,文学课老师以问卷的方式向同学们征求意见,以便她在下学期可以改进教学方法。女儿说,这个老师特别敬业,每节课都精心准备,说话也大方幽默,同学们都喜欢她。于是,女儿除了在问卷上认真填写了相关内容外,还在空白处写了一些由衷赞美老师的话,现在,她又忽然担心老师看到她写的内容,会不会对她有其他看法,毕竟问卷上并没有相应的内容啊。
“你写那些话的时候是怎样的想法呢?”我问女儿。
“我就是觉得老师很好,也很辛苦,我想告诉她同学们对她的感受。”女儿回答。
“写出来后,你是不是特别开心?”
“嗯,特别开心!”
“其实这就足够了,你写这段话,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和感恩,这一点你已经做到了,而且,你的做法一般不会给她带来伤害和烦恼。至于她会怎么看你,并不是你能够左右的,也不是你开始就要关心的,所以,还是不要太在乎的好。”
“是不是做事不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不对!赞美和感恩是所有人都喜欢接受的,老师也是一样。你现在的关注点并没有在对方的感受上,是她对你会有怎样的看法。如果一个人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就很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忘掉自己真正的想法,甚至对别人曲意逢迎,这样做,无论对人还是对己都是一种伤害。”
我感觉女儿在电话的那边听的认真,就接着跟她说:“在心理学上可以把人的性格分成‘内控’和‘外控’两种,内控的人,只关注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规矩和人情,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这样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和成功;外控的人则忽略自己的感受,总想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可,这样的人往往很难获得心灵的幸福,因为从现实的角度讲,人是很难控制别人的行为和想法的。”
“就是管好自己,自律者自由对吗?”
“是的。这件事你虽然发自好心,但因为不符合规矩,所以会给你带来一些小的焦虑,如果问卷上有这样一项内容,你就不会焦虑了,对吗?”
“嗯,我懂了,做事既要发自好心,还要符合规矩,其他的就顺其自然了。”
“太聪明了,给你点赞!”
女儿的聪敏让我感到特别欣慰,但我也知道,人要想改变以往形成的思维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一个人能真正回到自己的内心,他将变得无比强大,因为他的幸福将不再依赖任何外在的条件。
回到自己的内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住于当下。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安住于当下,一心做事,思不出其位,那么,即使是一名乞丐,也可能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不是吗?在都市的过街通道,地铁门廊,常常不期而遇的乞讨艺人,心无旁骛,一心专注于自己演奏的乐曲,他们优美的琴声和陶醉的神情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着过往的人们,人们驻足观望,并心甘情愿慷慨解囊。有的人甚至特地跑过来观看,与表演者一起沉浸于美妙的旋律,这难道不可以称作“风景”吗?
那他们就甘心一辈子做乞丐吗?
这是错误的理解。“安住于当下”绝不等于“安于现状”,表演时他凝神聚气于每一个音符,而不是幻想要用乞讨得来的钱给孩子买玩具等与演奏不相关的事;表演结束,他再根据收入情况做自己想做的事;回到家里,他与妻子儿女全身心地相处,尽情享受天伦之乐;他也可以安排时间刻苦练琴,使自己的技艺精益求精。事实上,已经有很多街头艺人因为技艺精湛而被群众推上大的舞台,从此一战成名,万众瞩目。那些“安于现状”的人,往往嘴里说着知足常乐,内心里却充满着各种欲望和幻想,但永远也不开始行动,因为他们害怕失败。毫不客气地说,没有经过努力拼搏的“安于现状”和没有经过繁华落尽的知足常乐,往往都是懒人懦夫的借口,怎么可以与安住于当下的智者同日而语呢?
“可是,在当今社会,如果你不关注结果,不去争,怎么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呢?比如在官场,你自己不去争取,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受到提拔重用啊。”朋友跟我探讨。
“如果你认为自己条件具备,也胜任某个职务,你就可以毛遂自荐,这是你应该做的,至于能不能被任用,就不要纠结于心了,更不能为了升职采取不正当手段。争来的东西,得到的除了自己想要的,一定还有很多自己不想要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