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面的生命大智慧--修身立命得一之德用
2019-12-26 12:45:29
松果小编
前言:《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是道家必修的经典之一,也是道家立教成为道教的基础理论之一。从老子以来,《道德经》都被后世奉为修行佳臬,是通往了悟宇宙根本大道的根本至理。历代的修行成就者,无不对《道德经》有很深刻的体悟并切身实证。这也是通往觉悟之路,以实证修行获得究竟人生的通天大道。对此,笔者从生命大智慧的角度,对《道德经》予以阐释。在此,我们所参考的是古本《德道经》我们希望,尽可能地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并且不偏离《德道经》本质的方式,方法和语言以化繁为简的予以阐释。或有不足及疏漏的还请高人多多指正,在此恭谢!本章阐述“修身立命得一之德用”
引言:德用始于得“一”,这是德用的根本,得“一”所产生的结果是最能符合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和生命规律的。所以,古人修德皆从得一开始。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矣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硌硌若石。
释义:自古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会清明;地得到一就会宁静;神得到一就会灵明;谷得到一就会充盈;万物得到一就会生成;侯王得到一就会守正。若其不能得到这个一,天就不会清明,地就不会安宁,神就不会灵明,谷就不会充盈,万物就不会得以生成,侯王不能以一为贵为高,就会失败倒台。
所以,贵是以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这也是侯王为什么自称是“孤、寡、不谷”的原因所在,这不是以贱为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最高的称誉就是没有称誉。所以,不要做华丽的美玉,而要做厚朴的磐石。
生命大智慧:
1、“一”是太初元气,是宇宙万物造始之本源。人间社会事相产生,运动,变化的根本,是道所生的一,只有这个一才能演化万变,推动万物与万有前进。
2、天、地、神、谷、万物、侯王,从天到人,无不以“一”为根本,故得之则清,得之则宁,得之则灵,得之则盈,得之则生,得之则正。
3、“一”在佛家是一真法界,道家是一气混元,儒家是一易万化。以一用心,则无事不成。
4、一指专、纯,在人类哲学中占据主导意义。最早记录于《管子》心术下:能专乎?能一乎?月牙山人的《中华心法》中:一指专精。一者,谓专精也,用心一也,专于一境也。谓之不偏、不散、不杂、独不变也,道之用也。故君子执一而不失,人能一则心纯正,其气专精也。
5、人贵取其一,至精、至专、至纯,大道成矣。故修行的法门有抱元守一,九九归一等等,皆是修行重要内容。此是自然界生产力之不二法则。
6、人生贵在专一,做事需要专一,感情需要专一,修行需要专一。凡事专一而行,则无漏无咎,无所不为,无所不能。
7、与一相对的就是多,佛家讲: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而一是根本,所以,儒家说:本立而道生。也就是说,立定根本,才能心行上与道的规律和法则相合,最终走向正确的方向。
8、世间万事,男女情感,工作事业、科学研究等等,无不是遵循这一规律。一旦贪多,则必然生惑。诸事难成。古今之人,凡成功者无不是遵循这“得一”的法则。
小结:本章给我们的启示是:修身立命,务求于一。一是根本,只有在根本处立定脚跟,才能走的持续,走得长久,才能走出正确的人生结果。这个“一”也是我们人生在面临选择时,给自己的定位,定位只有一个,不能是多个;也是我们情感上收获真爱的至道法则,情感专一,则真情永在;也是我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究竟法则,只要选定正确方向,中间不摇摆,终究能够取得辉煌的结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