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情绪

2019-12-22 12:19:09 松果小编
      心理学家埃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导致神经症的不合理信念,也就是非理性信念,从中归纳出相应的非理性思维方式。 我喜欢如此=>我应该如此;很难=>没办法。         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模式,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通常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可能依个人意志而转移。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也许=>一定;有时候=>总是;某些=>所有的。        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过分概括化的模式,是指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个人的外表来判定他的好坏一样。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一些人面对失败的结果常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等情绪。而一旦将这种评价转向他人,就会一味地责备别人,并产生愤怒和敌意的情绪。要知道世上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十全十美的境地,每个人都应该接受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 我表现不好=>我不好;好像如此=>确实如此;到目前为止如此=>必然永远如此。       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糟糕至极的模式,是指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如一次重要的考试失败后就断言“自己的人生已经失去了意义”,一次失恋后就认为“自己再没有幸福可言了”,几次求职失败后就恐慌“自己今后再也找不到工作了”,等等。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可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因此没有一种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顶。当人们坚持这样的信念,遇到了他认为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因此,面对这样不好的事情,人们应该努力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态,而在不能改变时去学会如何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下去。        从上面几点我们可以理解,人的情绪来源于个体的想法和观念,本质上就是一种态度、价值观念,也是一种认知过程。一个人的情绪不但起源于这些信念,而且也会因为这些信念的稳定存在而持续下去。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这些信念来改变情绪。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信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