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常识之等待效应
2019-12-21 19:19:12
松果小编
等待效应:由于人们对某件事情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一系列各个方面的变化,这种现象就称为等待效应。
在等待的时候会容易引起我们认知的一个心理失衡,心理失衡是指什么?就是指我们内心的一种矛盾的感觉,这种矛盾感觉有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态度,改变我们的行为,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想要去了解的对象,想要去认知对象,一下子不见了,而这个时候人们还想去了解,还想去认知的,这个强度是很强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内心的矛盾感就会越来越强,从而达到一个按耐不住自主行动的程度。我们会主动地去寻求,把我们想要了解的这个事情不能自主行动有效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消极的态度。比如说我们看电视剧看得正在兴头上的时候,电视台突然插播广告,我们只好起来溜达溜达,要不然骂骂这个电视台又关键时刻插广告,或者是我们只好忍受着看广告的这种痛苦,继续的去等待着它播完以后我们接着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充分体现了我们在这个过程里面的一个心态的变化,我们内心会有一定的不舒适感,我们会寻求一个能让我们自己舒服的一个方式去缓解,还有一种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利用悬念的一个等待作用,悬念还是一般是指那些悬而未决的事情,或者是我们非常关切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未知的,往往能够激发人好奇,并且能够让人去更多的思索,他能记住激发我们的兴趣,又可以启动我们的思维,因为它通常是出人预料的,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即将面对的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还没有了解的东西是什么,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心理上的焦虑,这个时候我们会非常的渴望,也很兴奋,就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们就想知道最后结尾结局到底怎么样了?这个时候等待效应就也相应而生了。
等待效应一般出现在企业管理中,很多优秀的管理者会经常用到这个等待效应,它会使员工产生一种对新的任务,对下个月的计划产生一定的期待,这样员工就会自主的去珍惜的,做一些准备,而且也能够激发他们内在的一个动力和兴趣;还有就是在教学中,我们上学的时候会有老师问,我们马上要学到什么内容?我们下一张这个内容大概是什么东西等等比较优秀的老师他会提前给我们做一个小剧透,这个剧透就会让我们对后面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样学生就会自发地去预习,去有助于上下这个章节之间的一个连接,关于等待效应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是研究对于排队时等待一个心理,这个研究最早是在1984年的时候就进行的,当时总结出来几条比较有意思的总结是:第一个是无所事事的等待,比有事可干的等待感觉会更长一些,就是说我们平时在等待的时候,可以自己先找一点儿事做,这样我们在等待的过程里面不会觉得漫长;第二是过程前比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等待的时间感觉要长,也就是说在做一个事情的时候,我们会更多地把精力放在这上面,而不是说像发生前和发生后的等待的时候觉得很无聊;第三个就是焦虑,会使我们的等待看起来比实际时间更长一些,也说明我们在等待一些事情的时候可以尽量的放平自己心态,至少在感觉上来说会缩短一些,还有就是不确定的等待,比已知的有限的等待时间更长,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想让别人去做一些等待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你大概要等多长时间,你这个等待经过什么样的程序等等,差不多就是我们跟对方说明白,对方感觉等待就没有那么漫长。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下回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