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高三敏感时期孩子相处?

2019-12-20 15:28:07 松果小编
其实孩子一直都是最敏感的,他们感受到从小到大父母每一次争吵后努力佯装正常的笑脸;他们感受到每一次父母工作不顺利叹气的情绪;他们感受到父母看自己写作业那期盼而热烈的眼神。也许亲子关系最不需要的就是互相隐忍。夫妻关系本质上是契约关系,也许还能隔断。但亲子关系是血脉相连,一生无法隔断,更加不可能隐忍一辈子;或许你看到的片刻的隐忍只是火山爆发的前兆。 2018年高考前一个月张同学在父母的陪同下,找到我们着做生涯规划,首次咨询长达一小时,张同学分数预估都在重本线上,但每次重大考试其发挥就会失利,张同学表示每次考试时怕考不好,脑子很乱,好多东西想不起来。评测心理辅导员综合给出意见,张同学长时间焦虑,因压力过大。但其父母对张同学和蔼可亲,宠爱有加,寄予厚望,天天围绕孩子生活起居,跟着孩子同一时间睡,父母晚上不睡觉也给孩子做夜宵补充营养。 之后我们与孩子、父母均进行了单独交流。张同学从小敏感,从小成长伴随父母国企失业潮、又看着父母艰辛创业长大,知道父母把自己养大并付出全部心血有多么不易,辛苦赚来的钱都给孩子交了补课费,张同学也是非常懂事,从小万事皆不用父母操心,是个邻居眼中令人羡慕“别人家”的孩子。高二时父母为不在打扰孩子放学在家深夜学习,二人立下约定:孩子考大学前都不再打开电视,电脑等一切有声音、能影响到孩子、干扰孩子思绪的东西都不在启用,手机在家也是静音状态,回家开门关门尽量不发出任何声音,只为求给孩子创造最好的复习环境;但敏感的张同学都知道一切都是为了他,便开始更加努力,每每复习直至后半夜,深夜中门缝外,父母的眼神尽是欣慰,但在张同学的无声空间中,仿佛窒息一样。每次考试便越发紧张,神经线一直紧绷,越怕考不好,却越怕越忘,看到别人奋笔疾书时,更是紧张到手抖。 其实考试焦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在考试情境的激发下,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包括两种基本成分:一是对考试结果的担心,二是由担心而引起的身体反应。前者称为认知成分,后者称为生理反应成分。   一般而言,考试焦虑的来访者,都会存在不合理的理念,按理,辅导老师应用认知疗法帮他解决问题,可下个月就要高考了,而认知疗法需要一个过程,仅靠一两次辅导是无法帮来访者解决问题的,辅导老师前两次只有采用催眠放松的方法缓解张同学的症状,等高考后再依他的情况制定具体的辅导方案。并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张同学每次紧张感动压力时就反复进行放松训练,让其带着轻松的心境筹备一个月后的大考。 之后我们与张同学父母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说明张同学情况,希望父母不焦虑紧张为前提,再去关心孩子,不要把多余的压力带给正在复习的孩子,并表示十分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向父母提出两个问题:“你们所做的一切只为了他学习好么?他如果考不好你们对孩子的爱难道会因此而减少么?”希望家长回家后与孩子真诚沟通并告诉孩子“你考的好不好都是父母最大的财富,与成绩无关!” 其实家长与孩子在做一个迎合性投射游戏,潜在逻辑为:“我对你这么好,你一定要学习好来回报我”。表明其实父母在对孩子好的情况下却也并不是无私的,而是需要回报的,当孩子无法立竿见影达到父母想要的回报时,孩子潜意识便会逃避自己的想法,会自责,会焦虑。因为在这一段交换关系中,父母已经付出了,孩子却无发立即给出回报。从而使孩子会想方设法弥补,比如更加努力的熬夜复习,也是惩罚自己并弥补自己无法达到预期的一种心理安慰。心理辅导老师意在启发父母与孩子当中的不合理信念。所以便以“你考的好不好都是父母最大的财富,与成绩无关!”展开讨论,这句话直接掐断父母方投射与孩子认同的逻辑关系。 家长如何正确与最敏感时期的孩子相处?最后发现亲子问题都是沟通问题,首先还是要摆正自己的立场,不以爱绑架任何自由。高中生已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孩子处在高中时期的家长更应该时时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理所当然的付出着孩子不一定需要的“枷锁”去要挟孩子。家长不应再以说教的身份居高临下的交谈,而应以一个面对独立个体,进行完整的倾听与交流。有一句话叫“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实父母想要孩子什么样子,更需要父母言传身教展现真实的样子。本文中的父母的爱子方式普遍存在于现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潜意识认为“自己的付出需要孩子学习好来回报”,表面交流谈到:“学习好是为他以后好,父母都是为孩子着想,自己牺牲点都无所谓,所以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若无私便不会用“牺牲”这一类的敏感词进行道德绑架了。他们很爱自己孩子,只是出发点有点偏颇,历经生活的磨难后对孩子的爱的过于用力。 父母帮助孩子摆脱考试焦虑的时要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而我们心理辅导帮助所能做的,应是通过交谈,让学生能有更佳清楚的认知,要清醒地知道,心理问题产生与发展都是有个长期滋生的过程,想用短平快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基本不可能的,绝大多数需要长期反复的辅导过程,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挖掘孩子自身的潜力,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问题的最终解决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